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近年來,為解決廈門島內與島外、城市與農村教育質量差距問題,廈門實施名校跨島、開放提質、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三大行動”,不斷推進教育的均衡化和公平化,在辦學條件、師資、教育質量等方面加速縮小城鄉差距,并解決隨遷子女的公平就學問題,讓更多廈門孩子在家門口有學上、上好學。
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由海滄區教育局和雙十中學合辦的雙十中學海滄附校已建校8年,通過與雙十中學同步教研備課、教學同進度、考試同評卷、資源共享等,雙十中學海滄附校如今已成為家長、學生認可的名校。
推行名校跨島行動,是廈門推動教育均衡化、落實跨島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
2014年3月,廈門市委辦公廳印發《廈門市2014年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方案》,明確提出“推廣‘名校辦分校,老校帶新校’辦學模式,推動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廈門實驗小學到島外辦實質性分校”。
2016年,在推動島內名校牽手島外學校合作辦學的基礎上,廈門掀起新一輪優質教育資源向島外拓展行動。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推進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科技中學、實驗小學這5所島內名校在島外辦校區。2018年,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和科技中學翔安校區迎接首批新生;廈門實驗小學翔安校區、雙十中學翔安校區初中部、廈門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去年建成并投用;雙十中學翔安校區高中部今年投用,去年已提前招生寄讀于枋湖校區。
名校跨島發展的陣營不斷擴大——廈門二中集美校區、廈門六中同安校區已于2020年年底開建,預計2023年投用。廈門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市總計將有14所優質學校到島外建設實質性校區,所有項目建成后,將確保島外每個區至少有2所優質高中學校,僅高中學位就可提供近2萬個。
倒逼區域教育提質
每個工作日早上,廈門實驗小學的校車都會從位于廈門島內的校本部出發,載著老師開往翔安校區;下午課后延時服務結束后,再送老師回島內。自去年秋季學期翔安校區啟用以來,該校的老師已逐漸適應一校兩區的跨島工作模式。
“兩個校區‘雙輪驅動 同頻同振’,共創新未來!”廈門實驗小學副校長陳倩榮說,翔安校區與本部校區實行文化建設一體化、管理團隊一體化、教師發展一體化、日常研修一體化、學術引領一體化的“五個一體化”管理模式,同時實行統一教師調配、統一資源配置、統一教育教學管理的“三個統一”運營模式。除了從本部校區派遣包括多位市級學科帶頭人和市級骨干教師在內的11位在職在編教師到翔安校區任教,形成以老帶新、以名師為引領、以中青年教師為砥柱的團隊組織架構外,教師研訓、課程設置(包括特色課程)、品牌學生活動等也都與本部校區一致,同頻同步全面開展,本部校區其他教育資源也通過云平臺、直播平臺等信息技術與翔安校區實現共享。
在這樣的辦學模式下,實小翔安校區在近一年的辦學歷程中迅速發展成長為翔安基礎教育的一顆閃亮明珠。“學生的精神面貌、文明禮儀等有較大改觀,部分學科的成績甚至超過本部。”陳倩榮說,名校跨島設立校區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把優質資源帶到島外,增加優質學位,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高位帶動,推動整個區域教育水平的提升。
“雙十中學海滄附校的成立,除了讓島外孩子有更多機會上名校外,還能起到領頭羊作用,帶動所在區域的教研氛圍,并在與周邊學校的互動中共同進步,倒逼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廈門雙十中學副校長黃雄說,雙十中學很早便與海滄、翔安一些學校有過合作,其中,與翔安新店中學合作近10年。
培育優秀教育人才
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海滄投資建設以來,已有近40名職工的子女來到海滄上學,家長們對海滄辦學質量、教育資源給予了高度評價。今年夏天,公司又有20多名職工的子女在海滄辦好小學入學手續。
在長期與教育事業打交道的海滄區政協副主席陸曉紅看來,政府通過推動名校跨島辦學等方式,提升島外教育資源,抓住了吸附人口的“牛鼻子”。越來越多的人到島外置業安家。
名校跨島,師資力量的補充跟進十分關鍵。雙十中學翔安校區創新招聘師資思路,招聘不再局限于師范類畢業生,并積極向市外優秀教師拋出橄欖枝。同時,幾個校區一盤棋管理,開展師徒結對幫扶。黃雄說,實踐證明,提前做好傳幫帶工作,新教師成長特別快。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也于4月啟動“名師出島”行動,將名師名校長培養對象向島外傾斜。廈門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大干部和骨干教師交流力度,特別是促進島內外教師交流,完善校長輪崗機制,推進建設17個名校長工作室、116個名師工作室。
目前,廈門已培養240多名教學領軍人才和鄉村市級骨干教師,建設43所智慧校園,實施“互聯網+農村教育”,確保農村孩子同步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全市6個行政區均高分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國家評估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