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氣血不足百病生”,中醫理論認為,氣血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它們皆由飲食中的營養物質經過脾胃化生而得,氣屬陽,主動,有溫煦機體的作用;血屬陰,主靜,有濡潤周身的作用。“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因此,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氣血不足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以下幾點值得大家注意:
脾胃功能的失調。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生成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的化生有賴于脾主運化、胃主受納的功能,當脾胃運化無力時,水谷精微不能有效化生,氣血來源自然得不到保障。
不良的生活習慣。人們在白天的所有活動都是消耗氣血的過程,夜間則通過睡眠將消耗的氣血補充回來,達到休養生息的目的。因此如果經常熬夜、睡眠過短,氣血自然入不敷出。
勞累過度。肢體的運動靠氣來推動,長年累月的勞作必然傷氣,氣虛就會逐漸影響血的生成,最終導致氣血兩虧。
外界的邪氣。外界風、寒、暑、濕、燥、熱等邪氣侵犯人體之后,體內的氣血就會在和邪氣斗爭的過程中不斷被消耗,因此大部分慢性病患者都會存在氣血不足的健康問題。
氣血不足的臨床表現非常廣泛,氣虛多表現為畏寒肢冷、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等,血虛則多表現為面色萎黃無華、皮膚干燥、毛發枯萎、指甲干裂、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等。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補足氣血調養身體呢?
食養。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欲補氣血,首要任務就是注意保持脾胃的健康,既要飲食有節,又要重視脾胃疾病的醫治。氣血不足的人群可以多食紅棗、蓮子、核桃、山楂、豬肝、雞蛋、菠菜、蝦仁、紅糖等富含優質蛋白質、微量元素(鐵等)、葉酸及維生素B12的營養食物。
藥養。除重視食養外,血虛較為嚴重的朋友平常還應重視藥補。常見補養氣血的藥物主要有黃芪、人參、黨參、當歸、白芍、首烏、雞血藤、枸杞子、阿膠、大棗、龍眼肉等。另外,“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邪會讓血液瘀滯、筋絡不暢,從而使氣血生化受阻,極易導致關節病變、腸胃不適等癥狀,天山雪蓮作為新疆獨有的貴細中藥材,性溫而不燥、味微苦,入肝、脾、腎三經,通補兼顧,其“通”在能祛寒除濕、通經活血,令經絡凝滯處暢通;“補”在能溫腎助陽、補陰益陽,令體內陰陽平衡,不僅能夠驅寒除濕,讓寒濕邪氣得以排出體外,還能通過溫腎陽、助氣化的溫和方式濡養脾胃,恢復其正常運化水濕與積滯的功能,兼顧食養與藥養,適合氣血不足的人群食用。
神養。中醫理論認為,若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則最易使血液暗耗。因此保養氣血需要平和的心態,心情舒暢不僅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同時還能增進造血機能,使得人體經血調暢、精力充沛。
動養。適當的運動不僅會增強身體素質與機體的抗病能力,還能一定程度上增強人體的造血功效。
睡養。“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保障充足的睡眠與良好的生活作息不僅有助于身心健康,還能讓體內氣血更加調暢,延緩衰老。
《黃帝內經》有言:“氣血失和,百病生,氣血充足,百病不生”,人以氣血為本,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想要身體康健,還需補足氣血夯實我們的健康“地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