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包餃子也能跑出千店速度?”
當餐飲行業仍在討論“價格戰”與“流量焦慮”時,熊大爺給出的最新答案是:自建智慧化全國生產基地、密集搭建區域物流中心、一條可溯源的數字化冷鏈,以及一顆 3 毫米見方的肉丁。
近日,熊大爺向本報記者確認,其位于成都的智慧化全國生產基地(一期)已經正式投建,預計該基地投用后,人均生產效率將大幅提升,支撐萬家門店的原料需求,為熊大爺的萬店藍圖進一步打下堅實基礎。
明檔明廚背后:熊大爺供應鏈的數據顆粒度
“過去餐飲拼的是廚師手藝,現在拼的是數據顆粒度。”熊大爺供應鏈負責人介紹。
在門店端,消費者透過生包間、煮制區的玻璃幕墻,清晰可見“現包、現煮”的全過程;
而在后臺,每一批次豬腿肉、脊膘肉的檢疫報告、車輛 GPS 軌跡、車廂溫濕度等數據均被同步上傳至“聯拓數智化運營決策系統”,一旦出現異常,系統將自動觸發預警。
“蔬菜日采日清”機制,也被寫進培訓手冊。根據系統推薦的門店報貨率,9.00前完成新鮮采買,效期內必須售完或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新鮮健康”。
當明檔里的煙火氣被暗線的數據流精準托舉,熊大爺把“新鮮看得見”變成“新鮮算得準”——從一張皮的溯源到一顆菜的周轉,所有環節都在數據里提前跑完,留給顧客的只剩熱氣騰騰的安心與美味。
規模直采賬本:從田頭到餐桌的“批發價”
1200家在營門店放大了熊大爺直采的話語權,依托規模化,熊大爺與中糧、正大、新疆天山面粉產區等源頭基地簽訂年度長協,一次性鎖量鎖價,跳過多級批發環節。
而熊大爺源頭直采版圖,幾乎覆蓋了中國最優質的農產品帶:
北緯43度黃金玉米帶的玉米,采摘后迅速鎖鮮裝袋;峨眉山海拔 1500 米原生態竹林的非遺筍區,剝殼、殺青、急凍一次完成;新疆天山綠色小麥,曬滿2800小時充足日照,磨粉后迅速低溫鎖鮮……
熊大爺供應鏈負責人透露:“我們的直采不是簡單買便宜,而是把產地、品種、采收時間寫進一顆餃子的履歷,讓全國各地消費者都能吃的實惠放心。也通過長期訂單,以低價鎖定上游優質產能,穩定農戶收入。”
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25 快餐行業報告》指出,2024-2025 年餐飲門店平均原料成本上漲 11%,而擁有自建供應鏈的企業可將漲幅控制在 4% 以內。
如今,熊大爺全國生產基地(一期)正式投建,供應鏈成本有望進一步壓縮。前端門店依舊“現包現煮”,后臺卻通過集約化把原料成本、加工成本逐一拆解、逐項壓降。最終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會變成消費者碗里更足的肉餡,和加盟商賬本上更穩的利潤。
千店品牌之后:全球化與公益化的新命題
千店之后,品牌對于幸福生活有了更多思考與實踐。在國內,品牌與福建省心啟航助殘幫扶中心等公益組織合作,開設“星點心愿”支持孤獨癥青年就業店,已培訓十余名孤獨癥青年在門店就業;其“4050 招聘”計劃累計為 40 歲以上女性、50 歲以上男性提供數千個就業崗位,用一顆餃子真真切切讓生活更美好,并開始拓展外延。
25年初,熊大爺被國家商務部指定為接待外賓專用美食,當五十余國駐華大使在 2025“一帶一路”新春聯誼會上舉起瓷盤,一口咬下薄皮爆汁的熊大爺現包餃子時,他們嘗到的不只是一口鮮香,更是熊大爺供應鏈的“全球化味道”。
今年上半年,熊大爺新增門店數百家,其中不乏位于烏魯木齊、西雙版納等口岸城市,為品牌國際化,進軍中亞、東南亞市場打好前站。
如今,熊大爺海外首店——新加坡首店正在籌建中。熊大爺計劃先把“數據標準”輸出,再談“口味本地化”,因此初期海外首店大部分原材料仍將來自中國。與此同時,熊大爺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業已逐步推進市場調研、商標及供應鏈合規注冊等準備工作。
從北京潘家園一家社區小店到如今計劃全球布局,熊大爺用六年時間證明:在中式快餐賽道,真正的“爆款”不是某個單品,而是那條看不見的供應鏈。
中國烹飪協會?在《2025年快餐行業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式快餐的競爭已從門店數量轉向供應鏈深度”。毫無疑問,數字化、集約化、綠色化的供應鏈正在成為熊大爺新的競爭壁壘。
一顆餃子,撬動的也許不只是味蕾,或許還有中國餐飲全球化的想象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