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網8月24日訊(記者唐佳蕾)南梁革命紀念館內,一張“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木刻版畫定格了歷史瞬間,82年后的今天,同樣的為民情懷在隴東高原延續,只是方式已從當年的“炕頭”調解延伸到“云端”解紛。“馬錫五審判”歷經82年,何以依舊響亮?它是如何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隨“全國網絡普法行”活動走進甘肅省慶陽市,在這片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發源地上尋找答案。
馬錫五照片。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
誕生于革命歲月的審判方式
記者走進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泛黃的檔案文獻記錄了這種審判方式的誕生歷程。1943年4月13日,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慶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前身)成立,馬錫五擔任首任庭長。不久后,他審理了轟動一時的“封芝琴婚姻案”,該案被法學界稱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一,并被改編為評劇《劉巧兒》,傳遍大江南北。案件中馬錫五不僅尊重婚姻自由原則,還照顧當地風俗習慣,最終促成有情人終成眷屬。
木刻版畫《馬錫五審判方式》 中國網記者 唐佳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