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8月27日訊(記者 王晨)昨日晚間,國金證券調整融資保證金比例的消息引起市場關注。
據公告內容,此次調整僅針對當日及之后新開立的、除北交所以外標的證券的融資合約,將其融資保證金比例上調至100%,而2025年8月27日前已開立的存量融資合約,仍按合約開立時的保證金比例執行,實行“新老劃斷”。
記者多方核實了解到,此次調整僅為國金證券基于自身經營考量的個體行為,是業務端的常規調整,目前監管層尚未有全行業保證金調整通知,其他券商融資保證金比例仍維持80%的常規水平。
(資料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A股兩融市場活躍度較高,自8月11日起融資余額已連續12個交易日突破2萬億,但從整體數據來看,場內杠桿水平保持穩健、風險可控。
國金證券上調融資保證金比例至100%
國金證券公告將于8月27日起,對除北交所以外的標的證券的融資保證金比例做出調整,新開立的除北交所以外的標的證券的融資合約適用的融資保證金比例調整為100%。
此次調整有三大特點,一是調整實施時間明確,自2025年8月27日起正式生效,僅針對當日及之后新開立的融資合約。二是新合約融資保證金比例均設定為100%。三是對存量合約實行“新老劃斷”。國金證券在公告中特別提示,此次調整將直接影響投資者信用賬戶的保證金可用余額,提醒投資者充分知悉相關變化。
據記者了解,這一調整僅為市場個例,其他券商仍為80%的融資保證金比例。華創證券非銀團隊認為,國金證券的調整更多是基于公司近期經營杠桿的考慮,并非行業整體行為。
如何理解將融資保證金比例調整從80%上調到100%?
對于投資者來說,保證金比例上調意味著投資者進行融資交易時需要繳納更多的保證金。例如,投資者原來用80萬元保證金可以融到100萬元資金,現在則需要100萬元保證金才能融到相同的100萬資金,這增加了投資者的資金占用成本,同時也限制了投資者的杠桿倍數,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
對于券商來說,較高的保證金比例可以降低券商在融資業務中的風險敞口,減少投資者違約可能帶來的損失,有助于券商更好地控制業務風險,維護自身的穩健經營。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當前兩融市場活躍度較高,投資者融資需求短期內呈現增長態勢,這一背景下,部分中小券商可能面臨資金流動性壓力。與大型券商相比,中小券商的注冊資本、凈資產等規模普遍較小,使得它們在一開始可用于開展融資業務的資金基數就相對較少。此外,中小券商的債務融資工具主要包括信貸、債券發行、短期融資券等,融資渠道相對狹窄。而且,中小券商的信用評級通常低于大型券商,在債券發行等融資方式上面臨更高的門檻和成本,融資難度較大。
全行業暫無保證金調整通知
對于國金證券調整保證金比例的動作,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錯誤解讀,有自媒體甚至稱稱:“融資的保證金比例從80%提高到100%,意味著要降杠桿,如果近期券商們紛紛作出同樣的調整,那就是重大利空?!?/p>
但記者從多家券商處核實了解到,全行業暫無保證金調整通知。中信證券、國泰海通、華泰證券等頭部券商,以及部分中小券商均表示,當前融資保證金比例仍維持80%,暫未收到調整通知,也暫無調整計劃。
方正證券金融團隊表示,融資保證金比例調整對大盤走勢不起決定作用。復盤來看,近兩次監管調整融資保證金比例的要求,分別為15年11月13日、23年9月8日。15年11月:收緊融資保證金比例,由50%上調至100%,滬深3001/3/5個交易日漲跌幅分別為0.48%/-0.82%/0.75%。23年9月:放松融資保證金比例,由100%下調至80%,滬深3001/3/5個交易日漲跌幅分別為0.74%/-0.09%/0.83%。
“從歷史表現來看,融資保證金比例調整更多是針對兩融業務本身的風險調控工具,而非直接影響大盤方向的決定因素?!狈秸C券金融團隊分析師表示。
當前場內杠桿水平健康
自8月11日以來,A股融資余額已連續12個交易日突破2萬億,杠桿資金交易活躍度可見一斑。但從整體數據來看,當前A股場內杠桿水平保持穩健,風險可控。
一是當前融資融券占流通市值比例仍較低。二是融資買入額占A股成交額比重處于歷史中樞水平。三是市場平均維持擔保比例維持在高位。
摩根士丹利邢自強表示,A股兩融余額突破2萬億元(約2900億美元),但僅占自由流通市值的4.8%,略低于過去十年4.9%的均值,遠低于2015年10%的峰值。兩融占A股日成交量比例雖上升,但仍低于2020年峰值及2015年水平,短期政策干預可能性低。
銀河證券策略觀點認為,兩融余額持續增長,已達到2.1萬億元水平上方,但兩融余額占A股流通市值、兩融交易額占A股成交額指標均處于歷史中樞水平,遠低于2015年峰值。
中信證券分析,當前參與交易的融資融券投資者占比為5.45%,十年前為12.99%,相較于十年前,當前融資融券客戶數量增加110%,但活躍投資者占比仍處低位,也尚未達到2024年“924”行情的峰值水平,當前戶均融資融券余額116.54萬同十年前156.11萬元相差33.96%,而有負債的投資者占全體融資融券投資者的比例尚處于近十年低位。
(財聯社記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