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不低于2小時”“嚴禁‘拖堂’擠占學生課間時間”……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最新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體育工作的通知》中,這些明確具體的要求將成為廣西中小學體育工作的新標準。(8月27日 廣西云-南國早報)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體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不低于2小時”等具體要求。這一政策不僅將體育課提升至與語文、數學等主科同等的課時地位,更以制度剛性試圖扭轉長期以來“重文化、輕體育”的教育傾向,值得充分肯定。然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若缺乏相應的資源配套與科學的評價機制,體育課仍可能淪為另一種形式化的“課表裝飾”,難以真正實現增強學生體質、錘煉意志的教育目標。
將體育課正式納入每日必修,是對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制度呼應。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頻亮紅燈,近視率攀升、體能下降、肥胖增多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其背后往往與學業壓力擠壓體育活動時間、學校體育教學邊緣化密切相關。廣西此次以明文規定保障體育課時,甚至明確“嚴禁拖堂擠占課間”,正是試圖從源頭上重建校園體育文化,回應“健康第一”的教育本質。這一政策背后,是對教育短視化、功利化傾向的制度糾偏,旨在讓運動真正成為青少年學習生活的組成部分,而非可有可無的調劑。
然而,政策善意要落地為實際成效,仍面臨多重挑戰。首當其沖的是師資與場地資源的短缺。許多中小學,尤其是農村和薄弱學校,本就面臨體育教師編制不足、專業能力參差不齊、運動場地有限等問題。若盲目追求“每天一節體育課”而忽視師資培訓與基礎設施投入,可能導致體育課變成“放羊課”或“口令課”,內容單調重復,無法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甚至因缺乏專業指導增加運動傷害風險。因此,必須同步加大體育經費投入,優化師資招聘與培訓機制,探索校際資源共享、社會體育力量進校園等多元途徑,才能真正讓每節體育課“有質有量”。
此外,科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至關重要。若仍以簡單的“跳繩次數”“跑步速度”作為評價標準,甚至出現為應付檢查而造假數據的情況,體育教學難免滑向“應試體育”的歧路。體育的價值不僅在于技能習得或體能達標,更在于培養團隊協作、挫折耐受力、規則意識等綜合素質。因此,應當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制度,關注學生的參與度、進步幅度、健康行為養成,甚至探索將體育精神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從而避免體育課陷入新的功利化陷阱。
更重要的是,體育教育的深化需要全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家長是否愿意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運動場而非培訓班?學校能否頂住升學壓力堅持體育優先?這些深層問題不解決,體育課仍可能淪為“表面功夫”。因此,在制度推進的同時,應加強輿論引導,讓社會認識到:體育不僅不會“耽誤學習”,反而能促進大腦發育、提高學習效率,更關乎孩子一生的健康底色與精神氣象。
廣西此次將體育課推向與主科同等地位的改革,無疑是一次具有突破意義的制度嘗試。它以一種不容回避的剛性方式,重申了體育在教育體系中的應有價值。然而,課表上的“一節”只是起點而非終點。改革能否真正落地生根,不流于形式,取決于三大關鍵支撐:資源投入是否到位,評價體系是否科學,以及教育觀念是否真正轉變。唯有在這些方面同步推進、持續發力,體育課才能從“被動安排”走向“主動熱愛”,從課時數量的達標走向育人質量的提升,最終讓廣大青少年在運動中茁壯成長,真正實現“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育人宏愿。(宋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