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價回歸之路,不會平坦
這是一個棘手,但無法回避的話題。
近期,碳酸鋰價格“不降反升”,最高超過50萬元/噸,較去年初漲幅730%,較今年初漲幅150%。
這一輪鋰價上漲,本質是需求驅動,下游需求彈性較大,而上游供給缺乏彈性,導致供需迅速失衡,短期又難以恢復平衡,加之預期推波助瀾,鋰價應聲迅速上漲。
鋰價肆意上漲,如何看待背后的邏輯?如何預估未來的走勢?這是一個很難準確回答的話題,但我們至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加以認識,至于結論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01全球化定價
鋰價是全球定價,鋰資源是一個全球產業。
一方面,上游鋰礦除了中國,還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阿根廷和智利等地區,資源儲備及供給呈現全球化格局。
另一方面,下游主要需求是鋰電材料及鋰電企業,終端主要需求則是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無論是下游鋰電環節,還是終端需求,也都呈現全球化格局,從LG、松下等鋰電巨頭,到特斯拉、大眾等電動汽車,再到覆蓋全球的各類儲能用戶,等等。
在供給和需求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及企業很難主導鋰價的總體走勢,我國在鋰電產業鏈也并不像光伏行業那樣具備全球優勢,海外巨頭深度參與,且占據重要市場份額和影響力。
02短期供不應求
市場普遍的觀點:2021年全球鋰鹽產量約50萬噸LCE,需求量約55萬噸LCE;2022年預計產量約70萬噸LCE,需求量約75萬噸LCE。
缺口看似不大,但實際需求量肯定更高,只是被價格明顯抑制了,所以僅僅討論缺口的意義不大。
關于未來幾年的鋰鹽供需,預測也比較困難,版本較多,但都很難有說服力。我們只能換一個角度,從需求和供給的格局形勢來進行預判。
在需求端,下游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頗為景氣,“碳中和”及“能源危機”雙加持,鋰電產能擴張較快,周期一般低于1年,且資金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產能提升明顯,總產能呈現“大干快上”的態勢,增速遠超鋰鹽供給,預計到2025年產能超過2500GWh。
在供給端,由于鋰鹽產能投放周期普遍超過3年,擴產周期較長,上下游擴產周期的不匹配注定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是供不應求的局面,這個需求不一定是終端實際需求,而是鋰電產能的開工需求,后者更高,而且鋰鹽擴產效率的不確定性還可能進一步放大及延長供需失衡的局面。
可見,短期而言,不僅終端新能源汽車及儲能需求會真實刺激上游鋰鹽需求,而且鋰電產能擴張相對上游鋰鹽供給嚴重過剩的鋰電企業開工需求,更會進一步放大供需之間的矛盾,加深了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博弈和沖突。
而且,短期需求還因為價格因素被抑制了,尤其是儲能,大量訂單沒有得到滿足,后續還會被延遲釋放,過度需求的消化需要一定時間,從而延緩供需再平衡。
實際上,短期供不應求,已經沒有太大爭議,難點在于短期到底有多短。
從中長期來講,只要供給的釋放速度更快,供給一定程度超過需求,價格就有望迎來反轉,只是這個“你追我趕”的供需進度和時間表,很難預測罷了,沒人能夠說清楚。
03供給端成本抬升
供給端自身成本也在不斷提升,成為抬高下游價格的因素之一。
其一,在全球鋰資源價格上漲及供應緊張的局面下,鋰礦開采企業、鋰鹽加工企業、鋰電材料企業、鋰電池企業甚至下游電動汽車企業紛紛加入鋰礦搶購當中,甚至墨西哥政府還宣布鋰礦國有化,也加入到鋰礦爭奪的行列中,這些行為直接抬高了新增鋰鹽供給的成本。
其二,隨著鋰資源價格的不斷抬高,使得一些原本不具有市場化開發價值的低品質鋰礦也具備了開采價值,但這些鋰礦的開采成本更高。
所以,在原有鋰礦供給的基礎上,新增供給的直接成本已經抬高,開發成本的增加,導致的碳酸鋰市場均衡價格上升,具體多少價格很難定量推測,眾說紛紜,普遍認為在20-30萬元/噸,但已不太可能再低于10萬元/噸。
其三,全球供應鏈紊亂,也加劇了鋰價預期。
除了中國,全球鋰礦資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阿根廷和智利等國家或地區。越來越不穩定的全球供應鏈及匯率波動,也是鋰資源供需失衡并導致供應緊張的又一重要因素。
其四,鋰礦資源的開發會受到地域限制、天氣變化、環保要求、政策約束、儲量規模、開采難度、基建情況等多種因素影響,擴產周期越長,對應的風險也越大。
所以,鋰礦爭奪、低品質鋰礦進場、開采成本增加、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等多種因素正在抬高鋰鹽成本,成為鋰價高企乃至未來鋰價回落底限的重要擾動因素。
04需求端承受力增強
存在就是道理。
碳酸鋰價格達到50萬元/噸,下游磷酸鐵鋰電池價格就超過0.9元/Wh,市場現實表明如此高企的鋰價仍然可以維系中下游的運轉,鋰電企業愿意開工,終端需求愿意買單。
這是一個殘酷的商業現實。
其一,由于鋰電池需求大幅增加,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從新能源汽車到儲能,從大型儲能到家庭儲能,場景縱深提升了鋰電池的價格承受力,特別是今年海外能源危機提升了2C家庭儲能的價格承受力,這是近年鋰電池價格“不降反升”仍然不減鋰電行業熱度的原因之一。
其二,鋰電池技術不斷更新,產能不斷擴張,大量資本涌入,通過技術創新、規模效應和資本成本降低,也進一步提升了鋰電池的成本承受力。
其三,由于光伏及風電的度電成本不斷降低,尤其是光伏的半導體屬性將不斷推動其度電成本下降,在“新能源+儲能”的商業組合模式中,新能源成本不斷降低,但不得不通過儲能來彌補自身穩定性,而在“新能源+儲能”終端投資的收益率維持在宏觀利率水平的情況下,對儲能的成本容忍度反而增加了。
換言之,鋰礦不僅在收割鋰電,未來還可能收割光伏,光伏的技術進步及度電成本降低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動力。
所以,從這些角度來講,盡管上游鋰價大幅增長,但通過中下游技術創新、規模效應、資本成本降低、價格承受力提升、光伏補貼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部分消化了上游鋰價上漲的沖擊,下游價格并非對等傳導,而是在傳導過程中不斷消化。
中下游乃至光伏的努力,恰恰轉化為了上游鋰價上漲或者價格高企的野心。
05定價機制扭曲
這是一場壓力測試戰。
價格機制總體上圍繞供給和需求展開,但是短期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比如寡頭壟斷、上下游一體化、長協訂單、上下游博弈等因素,這個在光伏行業的硅料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
鋰鹽定價套路似乎正在向光伏硅料看齊。
由于鋰鹽供給缺乏彈性,一般周期長達3年以上,且產能供給存在很大的不可預測性,而下游鋰電池產能周期一般低于1年。
目前,我們可見的鋰電池產能正在“大干快上”,而且投資主體“非富即貴”,財大氣粗,擁有足夠的實力來爭奪上游鋰資源。
在下游鋰電池產能增速大幅超過上游鋰鹽供給的背景下,鋰鹽價格將由出價最高者決定,類似拍賣機制。
這又是一個殘酷的現實。
此外,下游鋰電企業對上游鋰資源的介入,也會使得定價機制發生變化,他們作為產業需求方而非投機方,比如市場價格低于他們的開采成本,他們就會選擇在市場上采購,從而對價格起到平抑作用。
光伏硅料的價格回落曲線,或許可以值得借鑒。
06第一性原理
這是一個時髦的角度。
從第一性原理而言,光伏、風電的最終資源都是太陽,屬于牌照資源,制造端沒有資源屬性,而鋰電儲能的制造端具有資源屬性,那就是鋰礦,除非能夠找到能夠替代鋰電的儲能工具,短期并不現實,經過20多年的產業積淀,鋰電目前在靈活性儲能方面具有絕對優勢,這還是在鋰價高企的背景下,如果鋰價回落,這種優勢還會更加明顯,鈉離子等替補儲能技術的長期優勢并不樂觀。
無論是光伏、風電,還是鋰電,制造端只有短期的技術迭代紅利或者產能失衡紅利,中長期都沒有超額利潤,最終回歸最低合理毛利率。但是,擁有稀缺資源的主體可能擁有較長時間的超額利潤,光伏和風電的超額利潤正在走向牌照領域,各個擁有牌照資源的地方政府正在“坐地起價”,制造端毫無還手之力,而鋰電儲能的稀缺資源正在走向鋰礦環節。
在全球能源危機陰影下,儲能是新型能源系統(含電動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作為儲能主要資源的鋰礦,必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從這些角度來講,鋰價回歸之路,不會太順暢平坦,可能比很多人的預期要坎坷滯緩一些,我們不能一成不變地套用歷史模型,畢竟鋰礦上下游的供需格局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當然,資本市場已經多大程度反映了這個預期,不得而知。
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