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
山西有哪些重要考古發現?
(資料圖)
近日,
12個山西重要考古項目公布。
2月28日,
第三屆山西考古新發現論壇
將在太原召開。
屆時,
論壇將采取學術報告的形式,
邀請入圍的12個考古項目負責人
向專家學者和媒體報告考古發現與收獲。
本次活動,
由山西省考古學會、山西晚報社聯合舉辦。
20
22
山西重要考古發現入圍項目
本期,
繼續介紹兩個考古項目:
忻州原平南頭村金代墓地
陽泉高新區南楊家莊元代墓地
01
忻州原平南頭村金代墓地
發掘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忻州市文物和考古研究所、原平市文化和旅游局
項目負責人:王俊
發掘人員:王繼平、劉海云、楊志宏、劉永斌
執筆:王俊
南頭村位于滹沱河東岸的五峰山腳下,是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中陽鄉境內居東的一個小村。2022年3月當地村民在南頭村西部耕地時偶然發現古代壁畫墓葬兩座。其中一座墓葬已經暴露在地表,并且墓葬頂部已經塌陷。為了保護好古代文化遺產,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平市文化和旅游局立即對該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現墓葬四座,均為同一時期的磚室墓,并且墓道方向一致。
▲墓葬位置
▲發掘過程中航拍(右為北)
主要收獲
發掘的四座墓葬尺寸基本相同,全部為單室磚墓,豎井式墓道,有的在墓門外還留有腳窩;并且全部為南向,除M4被盜之外其它三座均有磚棺床。墓室為八邊形磚室,穹隆頂,倚柱和壁面均先抹白灰,后繪制壁畫。僅M1穹隆頂上有天象圖,其它墓葬沒有繪制。
壁畫內容形式比較固定,門洞內左右為侍者,其它壁面繪制有:卷簾、書法、飛鳥花卉和奏樂等內容;而北壁為隔扇門,東西壁為板門。斗栱為櫨斗加單昂,僅僅表現有補間鋪作和散斗;中間有普拍枋、上面有橑檐枋等,斗栱結構簡單、拙樸。
最精美的莫過于滴水板瓦和獸面筒瓦,全部是模制成后再切割打磨,櫨斗、散斗、破直欞窗、板門、隔扇門等均用此法完成,有的櫨斗上還淺刻牡丹花。這四座墓除了墓葬裝飾稍有差異,其它水磨磚建造方法如出一轍。
▲M1頂部
▲M1北壁、東北壁、東壁
▲M2東北壁、東壁、東南壁
▲M4西南壁、西壁、西北壁
▲M3北壁局部
墓葬中墓主人遺骨均為燒骨二次葬,葬具為小型木棺、體積大小不等的陶罐等。一般棺床上放置小木棺,部分陶罐放置在疊置方磚或條磚之上。隨葬品除了女性墓主人隨身戴的銅釵之外,僅發現白釉深腹小碗、黑釉瓷燈盞、宋代銅錢若干,有重要研究價值。
南頭村宋金墓葬發掘收獲主要是M1的壁畫,其內容和技法有著十分突出的地方特色。另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首先根據四座墓葬的排列組合、喪葬形式、隨葬品(瓷器和銅錢)、壁畫風格等綜合判斷,南頭村發掘的四座墓葬為金代中晚期,也就是在大定(1161年)至正大(1232年)之間。它與原平市閆莊鎮水油坊村金代泰和五年(1205年)圣土寺萬佛塔磚雕人物衣飾基本相同,也從另一面印證我們對墓葬年代的判定;其次,可以從四座墓葬的組合中反映出當時的喪葬思想,無論墓葬排列組合是幾代人,還是幾個家族,其都貫穿著一個主題思想,那就是:趨利避害,祈求吉祥和幸福。最后,墓葬中出土的銅錢全部為北宋時期,很可能因為金人統治區缺乏銅礦,兼受北宋“交子”紙幣的影響,開始發行“交鈔”。尤其是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更定新交鈔法,停止鑄造銅錢有關。
▲M1展開圖
▲M1門洞東側人物特寫
▲M1東南壁局部
初步認識
墓葬均為二次葬。未見一次葬,很可能為宋金戰爭期間死去故人未及安葬,在金代晚期統一進行遷葬有關。墓葬裝飾、用材均十分相似;尤其是某些壁畫題材如錦雞牡丹紋、對鳥紋等,基本上如出一轍。可以認定在金代晚期很短時間完成;是家族墓葬的可能性很大。墓葬排列組合來看,應是一個家族的三代人,使用“貫魚葬”的方式統一下葬。M4的極短墓道,是金代墓葬中見諸報道的首次發現。但遺憾的是,此次發掘沒有發現明堂。
南頭村的金代墓葬應給予高度重視,它應是村居、祠堂和墓地于一體中國古代村落體系的完美再現。由于史書上記載南宋楊沂中(存中)墓在發掘墓地南側,所以這一地區應是以楊氏為主的金元時期家族墓地。
02
陽泉高新區南楊家莊元代墓地
發掘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陽泉市文物管理中心
項目負責人:韓利忠
發掘人員:鄭海偉、李瑞明、鄭明明、王君、楊曉杰
執筆:韓利忠、鄭海偉
南楊家莊元明墓地位于陽泉市高新區南楊家莊村西臺地,當地人稱老墳圪梁,地理坐標為北緯37°53′52",東經113°37′54",海拔779.3米。為配合陽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物流園建設,經報山西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與陽泉市文物管理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于2022年9月1日正式進駐開展發掘工作,經過兩個多月的野外發掘工作,共發掘清理墓葬29座,其中7座元代墓葬。
▲發掘現場
發掘收獲
7座元代墓葬中有3座(M6、M11、M15)為明確紀年的磚雕仿木構穹窿頂壁畫墓。從墓葬排列及裝飾風格來看應屬于同一家族。
尤其以M15最為完整:該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墓道呈長方形,底部南高北低,南側為七級臺階,北側為磚砌封門及拱券式甬道;墓室平面八角形,仿木結構磚室墓,有五個耳室。墓室底部為磚砌“凹”字形棺床,轉角磚砌立柱,之上磚雕斗拱、椽、瓦等仿木建筑構件。
側壁及墓頂均繪制壁畫及彩畫:西南壁和東南壁分別繪制雜劇圖、挑燈圖等壁畫,側壁墨書奇門遁甲中的九宮八卦、九星和警句短語等內容以及“無憂堂”“興祭堂”“宗祖堂”等堂號,拱眼壁彩繪折枝花卉,穹窿頂東西各彩繪三足金烏和兔子搗藥象征日、月,其余部位滿布彩云及星辰等彩畫。東南壁墨書題記:大德十年八月廿三日泥匠王起宗計小卜士王元馬郭女兒,西南壁亦墨書題記:大德十年歲次丙午月建丁酉八月己亥朔末殉有三日下弦又丁酉□。
▲M15墓室內景
▲M15“元雜劇”壁畫及題記
▲M15墓頂彩畫
▲三足金烏彩畫(左)、玉兔搗藥彩畫(右)
主室內不同位置放置骨架4具,東、東北、北、西北、西壁各有一個耳室,均放置骨架(1-3具不等),其中北耳室有磚砌封門,封門前為一組隨葬品。該墓出土隨葬品較多,有玉壺春瓷瓶、瓷缽、瓷碟、瓷碗、瓷香爐、銅錢、木勺、泥碗等30余件。另外還有棉麻衣帽、鞋及竹席等有機質文物殘留,但保存狀況較差。
另兩座壁畫墓形制也大體相同,同樣裝飾有備宴圖、挑燈圖、耄耋圖等壁畫以及九宮八卦和“有錢不使用、死后一場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等短句。
▲M6墓室內景
▲M6“挑燈圖”“耄耋圖”壁畫
▲M6題記、墨書“有錢不使用、死后一場空”警語
▲M11墓頂彩畫
▲M11拱眼壁彩畫、壁畫(殘)
初步認識
該批墓葬均未經盜擾,出土隨葬品也較多,且多以組合形式出現,為我們研究元明時期的葬制、葬俗及其區別和演變提供了實物資料。三座壁畫墓均有明確的紀年題記,其中M6為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M11和M15均為元代大德十年(即公元1306年),為同類墓葬的時代判斷提供了參考標尺,墓葬中出土的各類器物也可以作為標準器,為周邊區域同類器物的斷代提供依據。尤其是豐富的壁畫內容為我們研究元代家具形制、服飾裝扮、葬制葬儀及生活習俗等方面提供了直觀依據。
文/圖|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