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收盤,鐵合金期貨微幅收漲,硅鐵期貨收報6874元/噸,錳硅期貨收報6762元/噸。
作為我國鋼鐵工業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鐵合金行業能耗偏高,是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重點工業領域。
對此鄭商所與中國鐵合金工業協會、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等多方聯合制定的《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鐵合金》(T/FIAC 0003-2023)(下稱《規范》)于近日正式發布實施。
(相關資料圖)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上述《規范》文件是鐵合金行業綠色產品認證標準,根據標準已開始面向廣大鐵合金企業開展綠色產品認證工作。此次鐵合金行業產品認證標準的制定,意在推動鐵合金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轉型,進一步完善了鋼鐵產業綠色產品制造標準體系。
《規范》指出,標準適用于硅鐵、高爐錳鐵、電爐高碳錳鐵、錳硅合金、低碳錳硅合金、微碳錳鐵、高碳鉻鐵、爐料級鉻鐵、中(低)碳鉻鐵的綠色設計產品評價。
而綠色設計是指按照鐵合金產品制造生命周期的理念,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系統考慮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各個環節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力求產品在鐵合金產品制造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資源消耗、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害物質的原材料,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從而實現環境保護。
鐵合金的用途較廣,可用作合金添加劑、煉鋼用純金屬添加劑、煉鋼作脫氧劑等。
“總的來看,鐵合金產品是供應鋼鐵企業的,鋼鐵企業是鐵合金企業的下游客戶。”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肖邦國近日在中國鐵合金行業ESG轉型發展論壇上分析稱,目前部分鋼鐵企業已開展ESG工作,對上游供應商ESG方面表現進行考核。大部分鐵合金企業通過年報和內部管理規則等方式公開披露信息,但相關報告的形式尚不統一。多數鐵合金企業還沒有開始制定ESG報告,有關理念并不深入。
“雖然國際上有相應ESG的評價體系,但是與行業結合度相對差一些。”在肖邦國看來,此次標準的發布填補了鐵合金綠色產品標準空白,為行業開展綠色產品認證及評價工作提供依據。同時,標準給出了能源、環保等方面的定量指標,對于目前尚未達到的企業,可作為未來發展的目標,也有助于鋼鐵供應鏈全鏈條的綠色發展。
行業基本面來看,群賢集團市場策略部的研究報告顯示,當下我國錳硅合金供需面呈緊平衡狀態,未來隨著我國鋼鐵行業產能見頂,需求端難有大幅增長。且在雙碳政策下,供應端或進行產能整合使得部分企業退出。
針對鐵合金企業發展現狀,上述群賢集團報告分析稱,我國鐵合金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布局散,發展并不均衡。鐵合金企業發展不均衡造就了整個產業集中度低的局面,就錳系合金而言最大的頭部企業市場占比僅為4%,前十大錳硅生產商市場占比不足兩成,且整個產業當下產能處于過剩狀態。同時由于企業負擔重、資金不足,技術進步和創新也比較慢。目前多數鐵合金企業未采用先進技術,全行業工藝裝備水平較低。
在此背景下,鐵合金行業如何提升能源效率?肖邦國分析,根據最新的研究數據,冶煉1噸硅鐵的電耗在大容量礦熱爐中可高達8000kWh,而在容量較小的礦熱爐中為8500kWh。冶煉過程中的排氣煙溫為360~600°C,其中包含了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熱量。行業在設備的電耗和余熱利用上仍有提升空間。肖邦國提議,行業應該推進產能置換、技術創新、購買綠色電力、研發更高參數的小型發電機組等幫助鐵合金行業實現更加高效、環保的生產方式,在全球低碳經濟中保持競爭力。
“鐵合金行業與鋼鐵行業一樣,均是黑色冶金工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屬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肖邦國分析稱,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印發《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明確提出‘到2025年,鐵合金行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30%;硅鐵、錳硅合金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同時,針對焦化、鐵合金等行業提出超低排放政策要求也漸行漸近,助力鐵合金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迫在眉睫,綠色產品認證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近年來,國家持續推進鐵合金行業節能降碳工作。據鄭商所相關負責人介紹,硅鐵、錳硅期貨自2014年上市以來運行良好,尤其2018年以來,產業企業參與度明顯提升。相關統計顯示,約60%的鐵合金生產企業和90%的貿易企業,已經利用鐵合金期貨作為價格參考并管理風險。
上述鄭商所相關負責人稱,下一步鄭商所將以鐵合金綠色產品認證標準發布實施為契機,研究期貨助力鐵合金行業綠色發展措施和路徑,服務鋼鐵產業低碳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