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在茂密的森林下總見不到大面積的積水;即使不是雨天,我們在山林中也能看到涓涓溪流不斷流淌,這都歸功于森林生態(tài)系統涵養(yǎng)水源的強大本領。你知道森林如何“吞”雨“吐”水嗎?上海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涵養(yǎng)水源功能價值多少?滬上哪里能看到典型的水源涵養(yǎng)林?詳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攝影:趙紅
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是如何施展“吞吐”本領的?
森林的這種“吞吐”本領指的就是森林的涵養(yǎng)水源功能。
森林涵養(yǎng)水源是指森林對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貯存,將地表水轉為地表徑流或地下水的作用,主要功能表現在增加可利用水資源、凈化水質和調節(jié)徑流三個方面。
PART
01
森林如何“吞”雨?
雨水在穿過森林進入地表的過程中,要經歷三重“關卡”:
● 林冠和林下植被層
● 枯枝落葉層
● 根系土壤層
三重“關卡”層層攔截、層層削弱。
“巨型大傘”——林冠和林下植被層。林冠和林下植被層就像是為大地撐起的一把巨型大傘,直接緩沖攔截了“橫沖直撞”而來的部分降水,有些直接被截留在枝葉上,隨蒸騰而消耗;有些則被林下灌木、草本、藤本、苔蘚等再次攔截而削弱,直接阻止了雨滴擊濺表土。有了林冠的“以柔克剛”,再大的狂風暴雨到了林內也變成了綿綿細雨。郁閉度越大,植被群落結構越復雜,這種攔截能力就越強。
當林冠和林下植被層的承雨能力達到飽和后,雨水順勢從植被上落下,到達第二道屏障。(攝影:樊豹聲)
關鍵詞: 涵養(yǎng)水源功能 森林生態(tài)系統 枯枝落葉層 固土護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