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虹街道:“紅色物業”助力社區治理升能級
新虹街道在閔行區“紅色物業”機制的整體框架下,積極探索深化創新,為構建社區綜合治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紅色物業”創新治理模式跨出了堅實的一步。
(資料圖)
堅持黨建引領,一核三元,搭建基層紅色平臺。街道強化居民區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健全“1 3 N”工作機制,將黨組織領導下的“三駕馬車”協同運轉機制作為居民區常態化工作機制。探索居民區黨組織行使對業委會人選的“結構建議權、人選建議權、資格審查權”,通過《議事規則》將權力賦能居民區黨組織。成立“物業服務企業聯合黨總支”“物業黨員應急搶險突擊隊”“物業黨員示范崗”,發揮黨組織在物業服務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居民區黨支部書記作為“駕車人”,“一居五員”和業委會、物業、業主黨員代表組成“共治委員會”,實現業委會和小區的重大事項,黨內先知曉、先討論、先行動、先進步、先評議。
堅持人民為本,法治先行,激活基層紅色細胞。街道做實信息公開平臺和“四公開一監督”信息公開機制。建立物業服務綜合考核評價機制、“紅黑榜”制度、應急托管機制,做實做細物業管理細則,確保物業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居委會下設委員會中增設“業委會和物業工作指導委員會”,同時引入專業第三方、維修資金開戶銀行三審機制、公共收益代理記賬機制、物業費評估機制,提高社區業主自治能力。通過開展“最美物業服務團隊”“最美物業人”評選,營造典型引路、創先爭優的行業氛圍。打造“新虹街道物業管理實訓基地”平臺,將物業企業培育成“黨的工作隊”。2021年,閔行區以“黨建引領物業治理”為主題,建設新時代上海黨建引領物業治理創新實踐基地,將基地落地新虹街道,讓街道在家門口就能組織實踐實訓。
堅持比學趕超,數據賦能,提高基層紅色效能。街道在全市率先推出“物業直通車”APP,居民可以隨時隨地發現問題、上報問題,并在手機上對物業服務打分,倒逼物業積極“搶單”解決問題。同時,這里打造智慧安居信息平臺,涵蓋物業監管、業委建設、租賃管理、應急指揮4個平臺,9733個智能煙感、141個違停地磁、112個小區視頻監控、30個消防水箱監控、20個防汛窨井監控、8個高空拋物攝像頭、13個電梯阻車系統等N個相互聯動的小區“神經元”。智能設備采集實時數據,圍繞“黨組織引領力”“物業企業服務能力”“業委會自治力”三個維度形成“紅色物業綜合管理健康畫像”。
古美路街道:打造總部型“CPU”黨群服務中心
古美路街道基于對轄區特征和黨員、群眾需求的精準把握,著眼城市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創新的有機融合,打造總部型“CPU”(Central People Unit)黨群服務中心,形成“15分鐘黨群服務圈”,努力把各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成為黨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陣地和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
堅持強化政治引領功能,推動基層黨建強基提質。這里的黨群服務中心以強化政治功能為首要任務,設“新思想學習專區”,為基層黨組織、團組織學習“新思想”和黨史提供豐富資源;設組織生活館、書記工作室、社區黨校、區域黨建運維中心,多方位推進基層黨建;設古美黨建發展史展廳,引導黨員群眾在回望歷史中守正創新,推動城市基層黨建邁向更高質量發展。
持續織密陣地網絡,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縱向上,中心構建形成“1 6(含41 N)”的陣地體系。橫向上,中心實現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志愿服務中心、文體中心等六中心融合;分中心實現與鄰里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益空間”、古美益站、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融合。中心梳理整合19個部門12大類116項服務事項,設有“一網通辦”24小時自助服務區,并在全市首推機器人解答服務事項咨詢系統,以“組合拳”模式開展惠及黨員群眾的各類服務。
常態長效服務項目輸送,優化服務提升效能。根據相同功能在同一空間統一實現、相近功能在復合型空間統籌實施的原則,中心依托“三張清單”,動態調整功能設置,優化服務項目,有針對性地形成民生服務項目,并推動項目開放共享。同時,將重點打造的十大服務平臺,以及孵化和培育的十個志愿團隊和服務項目品牌(“拾美匣”)向社區開放。
機制融合強保障,推動中心體系持續增能。中心做實五級會議協調機制,領導小組會議討論制度機制問題,聯席會議共議年度重點項目,促聯會商討每月主題活動,專職聯絡員會議、辦公室例會解決日常運作問題。建立中心、分中心建設標準,并依托黨群服務陣地態勢感知系統、大數據平臺以及線下考評等,分層分類、綜合評估總部、分中心、服務圈運作情況。中心還建立項目動態調整機制,利用微信小程序需求調研、項目滿意度評價等方式,對各類服務項目進行動態調整,促進服務項目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