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發布了全市垃圾分類的最新“成績單”:
除受疫情影響外,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6912噸/日,有害垃圾分出量2.07噸/日,濕垃圾分出量9328噸/日,干垃圾清運量15552噸/日。
(資料圖)
濕垃圾分出量基本穩定在干濕垃圾總量35%左右,與2021年生活垃圾分類實效基本持平,全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保持良好勢頭。
不變的好成績背后,差異化、定制化的社區垃圾分類方案不斷涌現,引領低碳生活新時尚。
靜安區寶昌路737弄是一片舊式里弄,內部空間十分局促,狹窄處僅容一人通過。為了解決這里垃圾投放點經常滿溢的問題,今年夏天,里弄的300多戶居民有了專屬的垃圾分類收集車。
“垃圾分類收集車來了,為貫徹落實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定時定點上門收集……”
記者在現場看到,垃圾分類收集車到達后,會用喇叭提醒市民。前來丟垃圾的居民,也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以前一塌糊涂的,沒有地方放,垃圾就扔在馬路上了。現在專門定時定點,搞了一輛車子給我們放垃圾,我們這里就整潔了。”
這輛收集車是由觀光電瓶車改裝而成,車身兩側都有投放窗口。司機姜師傅說,他們每天回來三趟:
“早上8:00到9:00,中午11:30到12:30,晚上6:00到7:30是最后一趟。”
寶昌路舊里當下的垃圾分類方案,參照了沿街商鋪垃圾上門分類收集模式。
經過改裝,車廂可同時容納3個240升的干垃圾桶、1個120升的濕垃圾桶、1個有害垃圾小型收集箱和1個可回收物存放區,正好滿足300戶居民的投放需求。
寶山路街道城運中心鮑晶晶介紹:“之前嘗試采用移動投放點,研討發現,垃圾桶就在門口,反對意見也比較大。
后來挨家挨戶做上門征詢,最終確定移動投放車的這個形式,定時投放,志愿者隨車督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