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列出了一系列的關鍵內容,其中提到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成為靜安區域醫療機構共同努力的新目標。
市北醫院,作為靜安區北部區域的醫療中心,不斷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同時,聚焦居民看病就醫過程中的“急難愁盼”問題,著力守護好居民健康, 努力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規范、便捷的診療服務,醫院的綜合實力和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建立胸痛中心解決“揪心事”
(資料圖)
市北醫院作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和急救于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承擔著靜安北部區域近60萬人口的常見病、多發病、急危重癥搶救與疑難病轉診和慢性病的預防、醫療、康復、保健和健康教育等任務。
經過深入調研,醫院發現彭浦新村這個當年上海有名的工人新村里,老年人口比例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尤其是心血管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不斷攀升,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然而,此前,彭浦新村地區一直沒有胸痛中心,一旦確診只能將患者轉送至5公里外的三級醫院,這給病人的急診救治、出院隨訪、康復指導等帶來諸多不便。
急群眾之所急,徹守“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發展初心,在區衛生健康委的支持下,醫院集院內院外之力,以最快速度在硬件、軟件等方面 加快推進胸痛中心建設,整合了醫院的臨床、行政和社會資源,包括120醫療急救系統、急診科、心內科、影像科、檢驗科等相關專業科室,發揮多學科合作優勢, 專門為胸痛患者開辟綠色通道,爭分奪秒搶救患者。
近三年,該院胸痛中心先后接診胸痛患者近2000例,搶救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和肺動脈栓塞等高危胸痛患者320多例,為患者提供快速、準確、高效和規范的系統診療,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大大提高了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救治能力。
47歲的竇先生因高血壓、糖尿病到市北醫院就診,期間突發胸悶、胸痛,經心電圖檢查確診為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醫院胸痛中心立即啟動急救流程,所有人員即刻到崗。
病人還在急診,心電圖已傳到醫院胸痛中心微信平臺。5分鐘后,竇先生到達導管室,醫護人員已經做好術前準備和疫情防護等工作。救治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誰知,導管穿刺針剛穿刺成功,患者突發室顫,經過3次除顫之后,患者癥狀仍未見好轉,醫護人員一邊對患者實施心肺復蘇,一邊緊急開展心臟介入治療,最終成功開通閉塞血管,植入支架,患者生命通道被打通。
市北醫院院長陳俊峰介紹:“近5年,醫院先后建成了上海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和兒科中心,填補了靜安北部地區多個醫療空白,為社區居民解決了許多‘揪心事’。”
運用人工智能解決“煩心事”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眼底疾病患病率持續上升,各類眼病患者基數巨大,相形之下,基層眼科醫療資源明顯不足。緩解供需不平衡,人工智能發揮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