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快遞網點大面積停擺消息不實
(資料圖)
近日,一則關于“快遞停運”的消息在電商和快遞圈內廣泛傳播。有網友根據個別快遞公司發給合作商家的停發站點表格,得出目前快遞全國網點“大面積停擺”的結論。 記者在多方求證后得知,該消息不實。
目前,確實有部分地區受疫情影響網點封停,但占比不大,全國郵政快遞網絡運行總體平穩。國家郵政局有關負責人29日表示,自11月21日以來,全國郵政快遞日均攬收量約2.6億件,投遞量約2.7億件,日均服務超過5億人次。在當前疫情環境下,確實存在部分快遞網點和從業人員作業存在受限情況,產業鏈上下游也受到一定影響,導致部分消費者在下單后出現短期內難以及時收到商品的現象。
國家郵政局郵政快遞業保通保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11月27日召開了重點企業保通保暢工作會議,調度郵政、順豐、京東、中通、圓通、韻達、申通、極兔、丹鳥等郵政快遞企業,進一步摸清當前行業運行的實際情況,重點針對疫情防控期間如何保障郵政快遞業正常運行問題,特別是對分撥中心、網點和從業人員都作出了比較明確和具體的安排。會議要求,要堅決做好疫情防控,落實好疫情防控第九版方案和“二十條”優化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行業的影響;還要及時做好網絡調度,與上游電商平臺、商家做好溝通,從前端避免更多郵件快件積壓,同時對已經積壓的郵件快件積極推動動態疏解。
此前,國家郵政局已經發出通知,要求各級郵政管理部門推動地方政府,對于已經關停的郵政快遞基礎設施,滿足解封條件的要盡快有序解封,對于承擔防疫物資、民生物資和重要生產生活物資寄遞的,要按程序優先解封。目前,各級郵政管理部門也在積極推動行業保通保暢各項工作,打通郵政快遞干線和末端堵點卡點,疏解積壓郵件快件,保障行業平穩有序運行。同時,加強與地方的對接協調,強化協同聯動,維護郵政快遞基礎設施正常運行,爭取將郵政快遞企業從業人員納入白名單管理、為郵政快遞車輛辦理通行證,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寄遞服務需求。
戴口罩會導致肺結節?
近日,“戴口罩會導致肺結節”的傳聞讓不少人對戴口罩產生了疑慮與擔憂,這些觀點是否正確?記者咨詢了相關專家。
長期佩戴口罩和肺結節的發生沒有直接關系
“佩戴口罩是否會導致肺結節,這一問題在醫療實踐中已有對照實驗數據。數據表明,長期佩戴口罩和肺結節的發生沒有直接關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錢坤表示。
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前,很多特殊崗位,例如醫院的感染科、手術室麻醉科的醫生與護士都需要在工作期間佩戴口罩。“從入職開始直至退休的二三十年中,醫務人員都會在工作中保持戴口罩的狀態。”錢坤說。
據錢坤介紹,醫院體檢中心的數據顯示,作為長期持續佩戴口罩的典型人群,醫務人員的肺結節檢出率并未高于醫院其他非必要佩戴口罩的群體。
從口罩的材質來看,按照常用的醫用外科口罩執行標準YY0469—2011,口罩面體分為內、中、外三層。其中內、外層為聚丙烯(PP)無紡布,中間層為聚丙烯(PP)熔噴布。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錢曉明此前曾表示,制作口罩用的熔噴布,是由聚丙烯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的超細纖維非織造材料,這種高分子材料經過加工成為熔噴布后, 在正常的使用時限內,不會產生小分子物質。
錢曉明指出,聚丙烯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能會變成粉末顆粒。不過,這種粉末顆粒都是以大顆粒形態存在的,很難被人吸入進肺里。
對于口罩內層,錢坤表示,口罩內層的原料PP紡粘纖維即使碎裂,結成100微米量級的毛屑進入呼吸道,也會遇到多重人體屏障的阻擋和呼吸道自我清除機制而排出,不會產生肺結節。
“第一重屏障是鼻腔中的鼻毛,第二重屏障是呼吸道黏液纖毛,第三重屏障是吞噬細胞。數據顯示,只有粒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即通常所說的PM10),才有可能引起塵肺等疾病。100微米量級的毛屑,作為生活中的大顆粒,基本會被我們黏液纖毛系統清除或者被吞噬細胞吞噬,不會形成肺結節。”錢坤說。
雖然“戴口罩會導致肺結節”這一觀點并不正確,但這也提醒我們要注意規范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應當使用符合國標的產品,定期更換口罩。
“從醫院感染防護的角度來看,要求每4—6小時更換一次口罩。”錢坤說,“當您發現身邊的朋友從兜里拿出了一個很軟很皺,并且表面毛茸茸的口罩時,應該及時提醒他更換口罩。”
為什么近兩年肺結節患者變多了?
“近兩年來新增的肺結節患者,多數是因為升級了體檢套餐,由原有的胸片檢查改為了更清晰的低劑量螺旋CT,或者因其他客觀原因進行了胸部CT檢查,才偶然發現自己有肺部結節。可以說,肺結節患者的突然增加與戴口罩是同一時期內的不相關事件。”錢坤說。
錢坤告訴記者,常見的肺結節成分包括四種,分別是炎癥性結節、增生性結節、肺部良性結節和肺部惡性腫瘤。臨床數據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肺結節都是良性。而肺部惡性腫瘤則多由肺部慢性疾病誘發,或由其他器官惡性腫瘤的轉移導致。
這些與口罩有關的誤解也要澄清
使用環氧乙烷消毒的口罩有毒?
這是已經被多次澄清的謠言。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普外科周易明副教授表示,環氧乙烷是常見消毒劑,確實有毒,但脫離劑量談毒性并不科學。按照標準流程生產的口罩,其環氧乙烷殘留量不會危害身體健康。對公眾而言,更重要的是選擇合格的口罩。
戴著口罩能吹滅打火機,口罩就不合格?
對于挑選合格口罩的方式,網上也流傳著部分民間“秘方”,包括“戴著口罩能吹滅打火機,說明口罩質量不行;不能吹滅,就說明口罩質量可靠”。上海疾控中心明確表示,這種評價方法并不全面,也不可靠。
上海疾控中心表示,戴著口罩吹打火機,只能定性反映口罩的呼氣阻力,并不能反映口罩的關鍵技術指標——過濾效率。
對公眾而言,選購口罩要注意兩點:
一是查詢口罩的注冊號。
在我國,醫用類型的口罩作為醫療器械進行管理,須向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備案。通常,公眾可在口罩外包裝上看到注冊證編號,然后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https://www.nmpa.gov.cn/進行查詢。如果能查到,說明產品經過注冊備案,產品比較可信。
需要說明的是,顆粒物防護口罩(包括常見的KN95口罩或N95口罩)不作為醫療器械進行監管,所以不能通過上述網站查詢。但市場監督管理局會進行抽檢,對不合格的產品進行公示。
二是查看口罩的執行標準號。
每款口罩都有其對應的產品標準。如,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對應的標準是“YY/T 0969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對應的標準是“YY 0469 《醫用外科口罩》”,KN95口罩或N95口罩對應標準“GB 2626 《呼吸防護 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或“美國NIOSH認定”或“歐洲EN149”;醫用防護口罩對應標準“GB 19083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或“美國NIOSH認定”。
圖表來源:微信公眾號“上海疾控”
根據標準要求,需在最小包裝上標明執行標準號。如果找不到執行標準號,建議不要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