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自媒體人樊登在一段視頻中分享家人患有“靜默型低氧血癥”的經歷引起不少人關注。多名醫生也提醒,疫情中的老年人,一定要要警惕“沉默性缺氧”。
什么是沉默性缺氧
樊登在視頻中提到:“有一種病叫靜默型低氧血癥,不僅是老年人,包括很多中青年也會得。它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癥狀,燒的溫度也不高,人就是有點犯迷糊,甚至有的人還堅持工作,但實際上他的血氧含量已經非常低了。有的人五六十歲,突然一下就摔倒了。我爸爸是我們看他迷糊,就給他帶了血氧儀,測了一下,發現只有88的濃度,一般低于90就要送醫院,我們趕緊把老人送到醫院,一拍CT,醫生說這太危險了,老人的肺部已經大面積變白了。”
講述中提到的現象讓不少網友頗為驚訝,因為這一情況不易察覺、難發現、難辨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在21日的演講中同樣提及,有的老年病人送醫時為時已晚,是因為他們對缺氧反應遲鈍,甚至完全感覺不到胸悶、呼吸困難等,這種現象可以稱為“沉默性缺氧”。
沉默性低氧血癥又稱靜默型低氧血癥,血氧飽和度低于正常(<93%),但是并沒有表現出呼吸困難的癥狀,比如胸悶氣短、喘憋、咳嗽咳痰等,可是雙肺已經損傷,身體組織已經缺氧。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以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而危及生命。
張文宏舉例說,九十多歲的老人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發現異常時已經缺氧很長時間。特別是子女忙碌、由阿姨照顧的老人,這種“沉默性缺氧”的風險可能更高。
那么,如何發現老人是否“沉默性缺氧”?有個關鍵詞,血氧飽和度。
首先要讓老年人清楚沉默性低氧這個概念,自己及時進行相關血樣飽和度檢測。廣東深圳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林元龍建議,更積極地應對靜默型低氧血癥的辦法,是監測活動后的血氧飽和度。如果在安靜時血氧飽和度正常>93%;但是在輕微活動后,比如走路10米,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也是身體臨界缺氧的表現,可以積極給予氧療,必要時住院進一步治療。
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李燕明也表示,對于老年人,尤其是失能的老年,陪護的家人一定要定時監測好體溫、心率脈搏,還有外周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家人可以先了解老年人整體的基礎狀況是怎么樣的,比如平時的基礎心率是多少,基礎的血氧飽和度是多少,在了解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做好密切的監測,第一時間覺察有無明顯的變化。“如果這幾項指標都比較穩定,就沒有關系。如果出現不穩定,特別是血氧飽和度明顯下降,就要及時送醫院就診。”李燕明說,就診越早,救治的成功率就越高。
關鍵詞: 血氧飽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