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疫情期間,57歲的上海爺叔“昊哥”(他說自己畢竟還沒有退休,就用個化名吧)報名做志愿者,一周三次為街道居民配藥。
和小區鄰居熟絡以后閑談間發現,有不少像自己這樣的足球愛好者。他因此決定組建一支業余足球隊。開始時,僅五六人在地下車庫踢。6月1日,上海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第一天,20多名隊員相聚于浦三路上的泡泡足球場,這是球隊正式成立的第一場比賽。如今,球隊已有固定成員55人,甚至有老外慕名加入球隊。
(相關資料圖)
昊哥講,自己搞這樣一支業余球隊也沒什么野心,唯希望給更多足球愛好者提供一個可以長期有規律踢球的機會。即便操持這樣一支小球隊,也是樁費錢又費精力的事情。昊哥還余3年就要退休了,有人說他,“年紀一把了,還瞎起勁”。他以為,如果做這樣一件事可以給大家帶來快樂,那就不是瞎起勁。
作為一名60后,昊哥很喜歡自己身處的這個時代。他覺得現今的社會,讓任何年紀的人都有一種參與感。沒有人規定足球一定是年輕人才能踢,也沒有人規定奔六的爺叔不能成立一支球隊。不必處處被規定的人生真是太好了。
業余球員的困擾
昊哥家住浦東新區灣流域城,隸屬東明路街道。他的太太在居委會工作,去年三月疫情突起,居委會工作人員忙到手腳并用。“家里住得那么近,但她兩個月不能回來。”昊哥和女兒于是主動幫忙分擔,他們都當上了志愿者。女兒負責核酸采樣時的掃碼工作,昊哥則每兩天去一次醫院為東明路街道居民配藥,每次總要配二三十張醫保卡。他不是黨員,也沒有人說他必須做志愿者,他想的就是給太太搭把手,也幫幫小區里的鄰居們。
和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大多數人一樣,過去的這個春天也是昊哥重新審視鄰里關系的時候。“本來都是渾身不搭界的,在配藥的過程中,一來二去就和大家熟悉起來。”昊哥回憶,“當時配藥團隊里還有一名志愿者是負責人數統計的,兩個人工作之余聊起來:‘你也喜歡踢球啊?’‘我也踢的呀!’”他們就約定,疫情好轉后要一起踢球。
昊哥少時入選閘北區少體校足球隊,柳海光比他早幾屆,算他的師兄。但在當時球員淘汰率比現在更高,他沒有踢出來。但他真心熱愛這項運動,工作以后仍舊踢球。過去20年間,上海的社會球場越造越多,昊哥近年來都保持著一周一到兩場的比賽頻率。
但在昊哥的業余球員生涯里,始終有一個困擾,就是自己所在的球隊往往缺乏長久性和穩定性。去年春天的疫情前,他和小區里一個林姓鄰居一直在附近另一個小區的球隊里踢。但后來球隊隊長搬到了別的區,球隊的管理也因此變得混亂。而他們所居住的灣流域城原本也有一個球隊,但搞了沒多久就解散了。
因此昊哥他們幾個就決定,索性自己成立一個小區足球隊。5月初,他在小區微信群里發貼,鼓動愛好足球的鄰居們一起踢球,并附了二維碼。
一下子掃碼進群70多人,但很多人都是出于新鮮,真正踢球的也就20來個。
當時上海疫情已漸趨穩定,陸陸續續有小區實現無疫化,居民們可以在小區里自由活動了。昊哥和另外五六個癮頭大的摒不牢先在地下車庫和河邊空地上踢,因此把好幾個足球踢落了水。
當他們最后一次用惋惜的目光追隨著皮球在河面上越漂越遠時,大家搖搖頭,“還是要去真正的球場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