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歷時10個月,深度達10.3米的地下室二層施工全面完成,正式開啟地上主體結構施工。6月30日,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首個產業載體項目——上海工業智能中心按原定工程建設時間節點實現出“正負零”。
上海工業智能中心項目占地43畝,總建筑面積14.85萬平方米,由三棟單體樓組成,包含研發、辦公、商業等豐富業態。作為閔行區區級重大項目,承載打造人工智能產業標桿性載體的核心功能,致力于提高區域產城融合度和功能復合度,打造“AI+創新”的燙金名片。
進度關、品質關,關關不落
針對工程量大、工期緊張的實際情況,施工團隊除采用增加工程建設人員、加強統籌協調等傳統方式外,還通過優化施工組織、數字化管理、分塊開挖、流水作業等方式,加快了施工進度,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施工。
“由于基坑緊臨黃浦江引水原水管渠,如何確保原水管渠不變形不滲漏等安全問題,基坑施工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多次論證,采取了諸多科學措施。”如采用快挖快澆等方式,快速完成底板澆筑,以避免基坑長時間暴露造成變形滲漏,影響周邊建構筑物。“項目底板澆筑歷時40天余、累計完成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較正常基坑施工快了20%以上。”項目現場施工人員介紹道。
主體結構的特殊造型與鋼結構設計也是不小的挑戰。為保障結構穩定與質量安全,項目現場全面應用先進的BIM技術進行全專業的模型搭建與整合,開展方案模擬、可視化交底等工作,輔助解決現場圖紙與技術工作難題,并采用智慧工地+全景可視化技術加深現場監管力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