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997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誕生;香港在萬眾矚目中回歸祖國;三峽大壩首次實現大江截流……而在上海西南角,歷時三年,耗資數億建造的上海體育場,在地鐵4號線和內環高架路的交匯處拔地而起,蔚為壯觀。
上海人習慣叫它“八萬人體育場”。為何叫“八萬人”?體育場在第八屆全運會首次投入使用時,加了很多臨時座位,合在一起容量接近八萬。上海人覺得這個數字加上體育場前很氣派,代表大上海的實力和前景,于是約定俗成,“八萬人”成為體育場的大名。
上海體育場由體育建筑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魏敦山設計。當時的設計思想現在來看仍處在前沿——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納大型國際田徑足球比賽場地、星級賓館和水上俱樂部等綜合功能,可謂基地小,功能多,要求高。體育場從1991年開始方案設計,1993年轉入現場設計并完成施工圖,三年時間魏敦山全身心投入,他評價:“這是我40多年設計生涯中從未面對過的挑戰。”
魏敦山介紹,為了“向天要地”,體育場設計成倒錐圓環體結構,從空中借得3萬平方米的面積,構筑一片寬20米、周長近1000米的兩層大平臺,同時解決了數萬觀眾的疏散問題。遠觀,上海體育場猶如一頂笠帽,頂部分裂成50多個起伏的小丘。它一改傳統體育館東西對稱的特點,西高(三層看臺)東低(兩層看臺),增加起伏和動感,而且符合體育比賽時陽光照射的方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