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際飯店的蝴蝶酥和玲娜貝兒
(資料圖片)
換來成都網友的
臘味和大運會吉祥物“蓉寶”
這一屆年輕人開始流行
“以物換物”
既能品嘗到其他地方的美食
又能體驗開盲盒的樂趣
讓不少年輕人樂此不疲
“互換特產”成為新流行
以物換物為什么火了?
最近,在社交平臺上,掀起了一股“互換特產”的潮流,不少網友曬出自己打算交換的特產,等待一個有緣人“上鉤”。又或者直接公開自己的城市,豪氣表態“想要什么隨便點”。
在互聯網企業工作的小吳從一開始的不可置信和疑慮,再到偶然嘗試一次后的樂在其中。她表示,在互換特產的過程當中,就好像在“行萬里路”,這些地方短時間她未必回去,但是通過互換特產讓她短暫體驗到當地生活的感覺。
而參加過數次“互換特產”的邱女士認為這更像是一種交友,她曾將熏制香腸的過程拍成視頻發送給一位青島網友,對方回贈了一張海邊夕陽的照片,以及隨包裹來的貝殼。
互換的物品不僅限于特色食品,還有人交換當地旅游和文創紀念印章、城市特色紀念品等。比如說,用“川沙妲己”玲娜貝兒換蓉寶,雙方再各加一些特色食品, 保證“價值相當”。而這也是互換特產的一大原則。在互換時,大部分網友都默契地將價值區間選在了200元左右,但邱女士也直言,不能太計較,物品交換哪能完全等價。
對小吳而言,互換特產實際上也是一次重新了解家鄉的機會。在思考“上海能有什么特產”的過程中,她發現有的人會因為蝴蝶酥是國際飯店還是哈爾濱食品廠的好吃而爭論,她也體驗到了爺叔阿姨們排隊的樂趣。
“互換特產”也可能
缺斤少兩、“水土不服”
雖說在以物換物之中,“真誠”是必殺技,但是還有不少網友遇上了一些糟心事,除了缺斤少兩,還有一些人“水土不服”。有北方城市的網友吐槽,自己和湖南網友交換來的特產辣到無法下口;也有吐槽自己高價買來的特產只能換來對方團購的廉價商品。
此外,還有一些商家混在熱心網友中“渾水摸魚”,以互換特產的方式清理滯銷品。就有網友以家鄉的特產,換來了以玉雕聞名的河南南陽網友的玉鐲和玉墜。然而,當數百元特產發出后,對方表示自己虧大了,并只肯寄出一只手鐲。然而等拿到手鑒定后,才發現所謂“玉鐲”實際上是價格便宜的石英石。
更過分的,有的網友的行為甚至涉及違法!一名來自廣東潮汕的網友在給對方寄去價值380元的特產后, 只收到了對方寄來的兩包紙巾。而這并不是對方第一次行騙。有浙江網友也曾發文,自己寄出的一箱青蟹和楊梅汁, 只換來了一個假快遞單號,對方甚至立刻注銷了賬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