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競爭壓力與日俱增,“以結果為導向”幾乎成了大眾成功學中的至高心法。成功者一經出現,立刻會被拆解成各式榜樣標簽,而標簽只是既定結果外化的符號,成功者真正依賴的主觀能動性往往被輕易忽略。
事實上,這種價值思維也深刻影響了中國教育的現狀,家長習慣于用成年人的結果論去決定青少年的培養方式,帶來的結果必然會造成孩子主動性的喪失,甚至急速泯滅孩子在自主創造力上的天性。
勝者教育張益銘老師就曾指出,“如果孩子在教育發展過程中,追求的完全是外在的東西。例如,孩子在鞭子抽打下學習鋼琴,在分數、名次的壓力下去死記硬背。那么他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就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是在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因此,以鼓勵孩子主動成長為前提的教育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主動成長必然建立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教育的過程之上。
一、主觀能動性的意義:遵從天賦,塑造孩子自我價值
主觀能動性,準確說就是自覺能動性,是青少年在成長中內心形成的一種自發動力,是他們幼小心智主動認識世界一種方式。
老子有句哲言,“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萬物以自然為性,只可順其自然,不可強制。把老子的智慧引用到青少年教育上,就是在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之自然天性,應該順其天性而教導。
在勝者教育所提倡的“勝者少年163模型”理念中,“1”指的就是1個天賦,激活青少年的天賦潛能,讓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才應該是教育應該遵循的出發點。
提倡讓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當孩子意識到他們可以自主決定和掌控自己的行動和思維時,他們會收獲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會使他們更好地面對挫折和困難,同時也會提高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其次,主動性的培養也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當孩子可以自主組織自己的時間,并且積極參與各種有意義的活動時,他們就可以更好地與他人交往,獲得更多的成功感和滿足感,這些積極的經驗和感受將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習慣和價值觀。
更重要的是,主觀能動性的建立能夠增強青少年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可以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和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勝者教育“163”模型中,將“身體意志”、“學識與眼界”、“自我驅動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智慧”、“感恩的心”和“社會責任感”定義為青少年在成長中需要培養的6大特質,結合上文便不難看出,該模型正是基于培養孩子主動能動性的意義所概括而出的,因此對青少年教育有著現實性的價值意義。
二、培養主觀能動性的方法:關注個性,參與社會
為了培養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是要充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孩子一切自主行為的起點。
老師和家長應盡可能以好奇心和熱情為原點,發掘孩子自身潛在的各種能力,多營造讓孩子自主探索的環境,幫助孩子自然地掌握各種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
在“163”教育模型中,張益銘老師鼓勵孩子擁有“藝術思維”、“建筑思維”和“辯證思維”3種思維。為此,他認為學校或社會機構應向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體驗機會,讓孩子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有機會體驗不同的角色和職責,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主動性。
此外,還要積極鼓勵孩子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意愿。家長應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心聲,并尊重他們的選擇,從而增強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決策能力。
同時還要讓孩子從小建立目標意識和計劃能力,家長和老師可以幫助孩子制定可實現的目標,并幫助他們改善計劃和方法,讓他們有條不紊地朝著目標前進。孩子在實現自己的目標時如果遇到相應的問題和困難,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支持和經驗分享,并引導他們逐漸擁有自我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以后,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勵孩子多參與社會活動或志愿者工作,讓孩子多了解社會、了解他人,通過參與、服務、幫助他人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責任感和自信心。
張益銘老師認為,“個體在做出決策的時候,動機往往是自私的,但在融入群體后,個體做出決策的時候,就會自覺的考慮整個群體的利益,因為只有群體受益了,個體才會受益。”
在《覺知的父母》一書中,張益銘也指出,“在參加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孩子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逐步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認識到付出的重要性。”
結語:
教育的本質是在做未來,張益銘老師相信唯有立足于激活青少年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主培養出健全的人格、心智和能力,才是現代教育的意義所在。
通過“勝者少年163模型”,勝者教育研發出一套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在尊重孩子天賦和成長規律的基礎下,對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真正實現“教育+陪伴”的價值落地,教育賦能未來因此變得確切可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