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至30日,由全球出海生態聯盟主辦,佰信集團、海蛙出海聯合承辦的“搶灘東盟?商通藍海”東南亞專場活動,在深圳龍崗坂田星河吉酒店成功舉辦。本次活動聚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核心市場,匯聚企業代表、行業專家、本地園區運營方等多方力量。
通過兩天系統實戰的分享,為中國企業出海東盟打通“政策解碼-資源匹配-項目落地”的全鏈路,助力企業在東南亞市場搶占窗口期、把握新機遇。
首日聚焦宏觀大勢與越泰機遇,筑牢出海認知根基。8月29日上午,活動以“東南亞宏觀大勢”為起點拉開帷幕。
佰信集團董事長王總在開場致辭中,以出海戰略視野和實踐為切入點,深入闡述了東南亞市場對中國企業全球化布局的重要價值。他指出,在當前逆全球化趨勢與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東南亞憑借地緣優勢、RCEP紅利和供應鏈韌性,正成為出海的關鍵戰略節點。
王總從企業實戰與政策服務雙角度出發,強調該地區既蘊含高速增長與貿易深化的機遇,也伴隨文化、合規、資源等多重挑戰。他介紹本次峰會聚焦破解戰略、落地、合規、增長四大實戰痛點,并分享了佰信多年來構建的全球服務網絡與資源體系,表達與各方協同共進、務實推動中國企業成功出海的決心。他的發言為整場活動奠定了專業、前瞻且緊密貼合企業出海需求的務實基調。
01 解構東南亞社會文化:筑牢企業出海認知根基改
峰會第一天,首場分享是由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黎相宜帶來《解碼東南亞:企業出海的社會文化生存指南》分享。她將東南亞比作“謎局實驗室”,創新提出"歷史-文化-社會"三階分析法,系統解構東南亞五國的政治基因與文化密碼,并針對各國特性提出適配策略。
黎教授以典型案例,生動演示了如何將泰國政治博弈、越南南北差異等抽象風險轉化為可操作的"跨文化生存工具箱"。從而,不僅幫助參會者破除了跨文化認知盲區,還掌握了將文化認知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落地方法,為制定文化適應性戰略提供關鍵支撐。
02 破局東盟出海決策難題:打通“選對國”到“做對事”路徑改
隨后,政府間組織湄公學院項目專家、盛柯出海主理人盛柯老師以《重塑你的東盟出海地圖:CEO決策羅盤》為主題,帶來極具實操性的內容。他提出“三眼看懂一個國家”的方法論——通過宏觀掃描東盟十國“國民檔案”、運用CEO必備的三層認知透鏡,幫助企業快速構建目標國家基礎認知,并且獨創的“機會-風險”決策羅盤,清晰呈現產業四大象限的“黃金賽道”與“致命陷阱”。最后,他結合中國制造業企業在泰國成功落地的案例復盤,讓參會者從“選對國”的判斷,切實轉化為“做對事”的行動方案。
03 聚焦越泰市場機遇
拆解本土化投資與運營實操要點
當日下午,活動聚焦越南、泰國兩大熱門市場,邀請實戰派企業家與專家拆解本地化落地要點。
隆安省新都工業建筑投資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阮進疊,深入解讀《越南隆安省政府項目—工業地產投資價值與產業機遇解析》,從區域價值、投資邏輯、產業適配三大維度,詳解400公頃工業用地的核心優勢、成本收益模型及企業落地路徑,為有意布局越南工業地產的企業提供數據化決策依據。
佰信集團越南分公司總經理劉總,深耕中企出海越南落地服務近十年,他在會上分享了其為貿易公司注冊的實戰案例,為出海企業(包含但不限于B2B貿易、跨境電商、工廠等)落地越南提供了寶貴的一手經驗借鑒。
寧波柒上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祁瑞平,結合自身主導卓力電器越南工廠建設的實戰經驗,分享《中國企業出海越南:機遇,流程與實踐洞察》。他首先回顧中國人赴越發展的四個階段,并指出叉車、潤滑油、物流、外賣等行業正成為投資熱點。
隨后,他從廠房籌備、模式選擇(合作、買地、買廠或租賃)以及跨文化用工管理三方面,給出可復制的辦廠流程。結合真實踩坑案例,他提醒企業提前規避資質辦理和合作模式中的潛在風險。
東祥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盼深入剖析了越南投資的機遇與挑戰,強調合規經營是企業成功落地的關鍵。他指出,越南市場雖具吸引力,但政策執行日趨嚴格,特別是消防、環評和施工許可三大領域已成為企業必須跨越的門檻。當前投資環境呈現明顯矛盾:一方面勞動力成本優勢仍在,另一方面政策壁壘和隱性成本不斷抬升。
企業需要轉變思維,不能簡單套用國內經驗,而應建立本地化合規體系。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審批流程的剛性特征明顯,一旦出現材料或設計問題往往導致重大延誤,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做好前期規劃。隨著中資企業大量涌入,傳統工業區已現飽和跡象,未來競爭將轉向合規能力和本地化程度的比拼。曹盼建議,企業應當把握5-10年的窗口期,但必須摒棄投機心態,通過專業團隊建設和長期資源投入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泰國四川會館會長、泰國川渝總商會名譽會長謝暉基于30年在泰國工作和生活的經驗指出,泰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導,制造業與農業協同發展,中國企業可通過東部經濟區切入市場并輻射東盟。投資需重點關注三大核心:法律合規方面必須取得TISI/FDA等認證,避免清關風險;股權架構需遵守泰方持股51%的規定,通過董事會實現實質控制,嚴禁代持行為;團隊管理需適應本地工作節奏,采用柔性的溝通方式。
泰國雖具備區位優勢,但企業需要應對認證壁壘、物流瓶頸及文化差異三重挑戰,建議借助專業平臺實現合規經營與文化適配,以系統化的策略把握東盟市場機遇。
原碧桂園泰國項目總經理龍博士基于其十余年的泰國投資經驗,系統剖析了泰國BOI政策框架與產業機遇。他指出,BOI作為泰國吸引外資的核心機制,通過三層價值構建投資優勢:稅收層面提供3-13年企業所得稅減免及設備關稅豁免,顯著改善項目現金流;準入層面突破外資持股限制與土地持有壁壘;行政層面依托一站式服務提升落地效率。
這一政策體系正推動泰國四大優勢產業升級——旅游業向醫療康養轉型,2025年目標接待4500萬游客;汽車制造業加速電動化轉型,2030年EV占比目標30%;農業食品聚焦智能農業與未來食品;數字經濟年均增長15%,重點發展數據中心與跨境電商。
針對中國企業布局,他提出“政策+產業+風控”三維策略:優先選址曼谷(總部)、東部經濟走廊(制造)或清邁(康養);通過分階段投資與本地化合作規避政策波動風險;重視ESG合規與匯率對沖。
他特別強調,泰國作為東盟樞紐,在RCEP框架下兼具產業鏈成熟度與華人友好環境,但需警惕勞動力成本上升與法規復雜性挑戰。
04 深耕馬新印尼賽道
解鎖多國別出海策略與合規路徑
8月30日,活動開始聚焦到出海馬來西亞與印尼市場戰略,并延伸至人才管理、跨文化經營等關鍵支撐體系,助力企業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化落地“的轉型升級。
上午,企業全球化品牌營銷實戰專家向立黎老師強調,中國企業出海到馬來西亞,需要實現從貿易思維到生態構建的戰略轉型,以長期價值替代短期套利邏輯。馬來西亞市場具備消費端對外來品牌接納度高與制造端供應鏈重構的雙重優勢,企業應通過系統性評估模型,精準把握政策與文化的適配度。
在落地層面,需構建數字化營銷與本土化運營的雙引擎:一方面,要通過領英等社交工具精準觸達與展會場景化運營建立品牌認知;另一方面,要規避宗教禁忌等文化風險,以技術轉移和深度本土化構建可持續的信任體系。
最終企業需兼具戰略深耕的定力與市場響應的敏捷性,在復雜海外環境中實現韌性增長。
香港安仕達國際人才集團董事長兼CEO葉啟庭指出,中國企業出海已進入以科技互聯網為主導的3.0階段,北美青睞硬科技,歐洲聚焦新能源,東南亞呈現差異化布局。針對企業普遍存在的雇主品牌缺失、渠道不暢及文化沖突等痛點。
他提出“先品牌后招聘”的解決方案:通過多語種官網和社交媒體建立海外存在感,借助領英精準獲客,采用本土化招聘與高固定薪資體系消除文化隔閡,并依托專業背調確保合規。其構建的HiredChina平臺通過純外國人招聘會等形式,正助力中企系統化解決“聚才”與“用才”難題。
蘭迪律師事務所印尼負責人秦培嘉律師指出,印尼投資需構建系統性合規框架:準入環節應突破注冊資本實繳的認知局限,采取資金靈活運用的實操策略;運營階段需通過精簡行業編碼優化稅負結構,并重點關注環評等高風險資質獲取;土地投資須規避產權陷阱,建立三重盡調機制防控風險。
她強調勞動合規中存在高額解雇賠償及外籍員工崗位限制等隱性成本,知識產權領域需防范商標搶注風險。企業應建立法律、財稅與勞工三位一體的合規體系,以前期10%的合規投入規避事后百分之百的補救成本,實現印尼市場的長效穩健經營。
05 閉環總結東南亞出海核心
凝聚資源對接與發展共識
當日下午,企業出海經營實戰專家石悅華老師以《跨文化與跨境經營新視角:數據、貿易與文化在東南亞的博弈與共贏》為主題,帶來高維度洞察。他的演講聚焦東南亞市場的三大核心挑戰與機遇。在文化維度上,她強調東南亞絕非同質化市場,各國差異顯著——印尼高達87%的穆斯林人口要求企業必須尊重宗教習俗,泰國"面子文化"則要求管理方式溫和。數據合規方面,印尼PSE注冊缺失可導致業務停擺21天,新加坡PDPA最高可處年營業額10%罰款,合規已成為企業生存的底線而非選擇。
在RCEP框架下,原產地累積規則(40%區域增值標準)重構區域價值鏈,中國零部件經東盟加工后出口日韓可享零關稅。其核心戰略可概括為:文化差異是競爭力源泉,數據合規是入場門票,貿易規則是效率杠桿,這三者共同構成東南亞市場的制勝法則。
佰信集團投資總經理吳總的演講系統分析了中國企業出海的戰略機遇與應對策略。他指出當前全球貿易環境正經歷深刻變革。在全球供應鏈重構背景下,東盟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關鍵目的地,中國對東盟投資占"一帶一路"國家總投資的60%,呈現從基建向技術創新轉型的趨勢。
佰信集團基于13年企業出海服務經驗,構建了包含商業服務、咨詢、投資的三位一體服務體系,既幫助傳統企業資金合規出海,也為成長型企業提供全鏈路投資支持。通過海南自貿港、越南工業園等典型案例,他論證了區域政策紅利帶來的投資價值,強調在不確定性中把握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結構性機遇的重要性。
活動最后,佰信集團總經理薛總進行閉環總結,系統梳理兩天核心內容。薛總的分享聚焦中國企業出海戰略新機遇,指出全球供應鏈正轉向"韌性優先"模式,東盟等新興市場成為關鍵增長極。她提出企業需構建"三支柱能力":合規能力確保市場準入,本土化能力深化市場滲透,數字化能力提升運營效率。
基于佰信集團13年的服務經驗,她強調"區域中心倉+海外倉"的混合布局可顯著提升履約效率,并以越南工業園等案例佐證。最后,她呼吁企業家把握RCEP等制度紅利,通過生態協同實現產業鏈整體出海,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建立全球化競爭力。
自由對接交流環節中,參會企業與專家、本地資源方深入洽談,不少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真正實現“從聽懂到落地”的活動目標。
此次東南亞專場活動以“實戰、落地”為主線,12位嘉賓圍繞4大核心市場輸出百余個實操要點,不僅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系統方法論,更搭建了政企資源對接平臺。
未來,全球出海生態聯盟、佰信集團、海蛙出海將持續深耕東南亞市場,為企業出海提供更精準、更全面的服務,助力中國企業在東盟藍海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