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中醫藥大學黃家湖醫院呂浩源醫療團隊聯合武漢知醫邦科技中醫AI實驗室,通過創新融合“水針松解”與“中醫AI輔助診療”模式,成功為一名輾轉多院未明確診斷、飽受“喪尸體態”困擾的運動障礙患者緩解癥狀。這一罕見特殊診療案例,不僅為疑難運動障礙疾病的臨床救治提供了新路徑,也展現了中醫AI技術在輔助辨證施治中的實用價值。
突發“喪尸體態”:37歲女子輾轉多院求醫無果
“肩膀和胳膊不受控制地往后伸、肘關節硬邦邦的,走起來像‘喪尸’一樣,每小時要發作十幾次。”回憶起發病時的狀態,37歲的患者王敏(化名)仍心有余悸。
據了解,王敏的異常癥狀始于2025年5月,一次家庭矛盾引發的急性焦慮后,她突然出現左肩、肘關節不自主抽動伴強直,癥狀呈陣發性、強迫性,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為查明病因,她先后前往多家三甲醫院,完成了頭顱CT、頭部頸椎MRI、動態腦電圖、自身抗體譜等多項檢查,僅提示頸椎存在輕微椎間盤突出,其余未見明顯異常。
期間,醫生曾考慮“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帕金森綜合征”、“強迫癥”、“焦慮障礙”等多種診斷,嘗試過抗抑郁藥物(SSRIs類)、神經阻滯劑注射、傳統針灸及手法治療等方案,但1個月過去,王敏的癥狀改善微乎其微,求醫之路陷入僵局。
診斷破局:中醫辨證+AI舌象鎖定“寒熱錯雜”證型
“這是一例典型的疑難運動障礙病例,情緒誘因明確、定位診斷困難、常規治療無效,傳統診療思路難以突破。”湖北中醫藥大學黃家湖醫院呂浩源博士在接診后,首先梳理了病例的核心難點——神經影像學未找到“責任病灶”,肌電圖也無典型錐體外系損害信號,單純依賴臨床經驗難以精準辨證。
為此,呂浩源團隊創新采用“中醫辨證+AI輔助”的融合模式:從中醫角度,結合《中醫內科學》理論,將患者癥狀歸為“痙證”范疇,初步判斷存在“肝風內動、痰瘀阻絡、寒熱錯雜”問題;同時,借助知醫邦中醫AI舌象分析系統,對患者舌象進行客觀化解讀(因患者肢體強直無法配合脈診,暫未啟用AI脈診模塊數據)。
(呂浩源博士用中醫AI輔助診療系統給患者采集舌脈象)
AI系統通過分析舌象細節發現:王敏舌質淡紅但苔淡黃少津、舌面干燥,舌尖紅赤、舌前部苔黃燥(提示熱盛傷津、肝郁化火),舌側苔滑(提示寒濕內蘊),舌中根部苔灰黑、質紫暗(提示血瘀、脾腎陽虛)。這一客觀數據與中醫辨證相互印證,最終為精準治療指明了方向。
(2025年7月21日知醫app截圖:中醫AI輔助診療系統在初診分析舌象給出診療建議)
精準辨證:內服外治雙管齊下
基于“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的核心病機,呂浩源團隊設計了“外治水針松解+內服中藥調理”的綜合方案。
水針松解術成為外治核心:醫療團隊選用維生素B12注射液(營養神經、助力髓鞘修復)、復方當歸注射液(活血化瘀改善循環)、利多卡因注射液,針對風池、秉風、曲池等穴位及斜方肌、頭夾肌扳機點進行松解,同時注射內關(寧心安神)、太沖(疏肝理氣)、足三里(健脾益氣)、火主穴(清心肝火)、水相穴(溫腎陽)等穴位,兼顧“治標”(緩解強直)與“治本”(調理臟腑)。
中藥調理則瞄準“脾腎陽虛”根本:結合AI提示的“舌中根部苔灰黑提示下元寒證”,團隊選用附子理中丸為患者調理,每日口服,以溫中健脾、溫補命門。治療頻次設定為“水針每周3次+中藥口服”,計劃2周后評估療效。
療效顯著:強直頻率降70%,“喪尸步態”基本緩解
2周治療后,王敏的癥狀出現明顯改善,AI舌象監測與臨床評估均印證了療效:
從舌象看,治療后王敏全舌苔轉為淡白略厚、舌質淡紅,舌尖紫暗減輕、點刺消失,舌前部苔厚但濕潤,舌側苔滑象緩解,舌根灰黑苔消退——AI分析顯示“熱象消退、血瘀改善、濕濁漸化、氣陰恢復”。
(2025年8月4日知醫app截圖:中醫AI輔助診療系統分析舌脈象后給出診療建議)
臨床癥狀改善更為直觀:肢體強直發作頻率從每小時15次降至4次,降幅達70%;肌張力評分(改良Ashworth量表)從3級(重度增高)降至1級(輕度增高);此前無法完成的梳頭、系紐扣等精細動作,如今可獨立完成;心理狀態也顯著好轉,焦慮評分(HAMA量表)從28分(重度焦慮)降至12分(輕度焦慮),“喪尸體態”基本消失。
(2周治療后患者癥狀出現明顯改善)
專家解讀:中醫AI+水針松解開啟診療新可能
“這一案例的成功,驗證了‘傳統中醫辨證+現代AI輔助診斷+特色水針療法’融合模式的可行性。”呂浩源博士指出,中醫AI的價值在于將傳統舌診、脈診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客觀數據”,既能量化寒熱、虛實等指標,又能動態監測治療效果,還能為用藥提供精準指導(如附子理中丸的選用);而水針松解術則通過“藥物+穴位”的協同作用,實現了“局部解痙”與“整體調理”的結合,彌補了單一治療的不足。
展望未來,呂浩源博士將進一步開展多中心研究,探索建立“AI舌象+眼動+神經電生理指標”的多模態關聯模型,持續優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為更多疑難運動障礙患者帶來希望。
(呂浩源,主治醫師,中醫診斷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四診的客觀化與人工智能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與關節類疾病。發表多篇SC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