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都說黃浦的居民最“念舊”,一些舊改的居民搬離了黃浦,還是會經常回來,因為家門口的文化享受,是他們難以割舍的情懷之一。十年來,黃浦這座充滿人文氣質與活力氣息的中心城區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設施建設,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內容,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讓黃浦公共文化服務隨處可見、隨手可得。
硬件提升補足“最后一塊短板”
黃浦區是典型的“二元結構”城區,高樓大廈之下仍有大量老舊住房。對居住在這里的居民來說,家門口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居委活動室在硬件上亟待提升。
2019年8月,豫園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新館落成開放,標志著市中心老城廂地區公共文化設施“面積不足”這一“老大難”問題在黃浦區得到了徹底解決,補足了黃浦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最后一塊短板”。
家住古城居民區的余佩麗是豫園街道風采藝術團的領隊,該藝術團以鼓樂舞蹈、廣場舞見長。她說:“從前,藝術團想要排演節目、參加比賽,往往苦于原先的訓練場地較小,不好施展拳腳,隊伍難以擴編。新的街道文化活動中心正式啟用后,全新的舞蹈房讓人眼前一亮。不僅空間合適,還更新了隔音墻、音響設備等專業配置。隊員們訓練起來更給力了。”
居委綜合文化活動室作為城市社區的“公共客廳”,是離市民最近的“文化站點”。2018年,黃浦區170個居委綜合文化活動室通過創建驗收,社區中的“迷你文化中心”日益成為居民享受文化生活的“大舞臺”,構筑起了“5分鐘社區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