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和新業態高速發展,新就業群體呈現指數級增長,目前全國新就業規模已達1億人左右。在上海,為市民提供最后1公里配送服務的活躍“餓了么”騎手,已經超過40萬。在普陀,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人數已經超過了2萬。
(相關資料圖)
這部分數量龐大的群體,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既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守護者,也是人民城市建設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在上海疫情期間,展現了新就業群體的磅礴力量。“站在政府的角度,我們不愿看到這些為城市保障辛勤付出的新就業群體,再出現疫情期間武寧路橋洞下打地鋪的現象。”普陀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借助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管理好、服務好流動性強、機動性高的新就業群體,成了普陀區以人民為中心,創新服務的新抓手。
凝聚力:“圈粉”是關鍵
一份針對1782名新就業群體的隨機調研數據顯示,超過67%的新就業群體表示不會主動走進黨群服務陣地。如何讓黨群服務中心實現真正“圈粉”?
“他們最關切的利益和訴求,是我們基層黨建的重點推進工作之一。”普陀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而如何打通針對這部分群體黨群服務的“最后100米障礙”有兩個關鍵點:其一是選址貼近,要靠近群體的生活、工作區域;其二是需求貼近,要走進群體的痛點里,消除“不敢進”心態。
為此,區委組織部指導各街鎮開展了新就業群體大摸底,通過排查走訪和座談訪談等多種形式收集新就業群體的底數和需求。“就餐、休憩、健身運動、職業技能提升是他們最亟需的幾項共性需求。”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而區內萬里街道的新村路661號,毗鄰住宅區和大華虎城商圈,集聚了大量新就業群體在此辦公生活。
黨群服務中心一角
選址“近”生活,需求“進”人心。就這樣,新村路661號這處389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不僅是全市首個開出的新就業群體綜合服務中心,也成為普陀區內新就業群體“餓了能就餐、累了能歇腳、休閑有書讀、出行有保障”的集散中樞。
“在這里吃東西很便宜,如果有公益積分,還能免費兌換午餐,還有隨時隨地可以給我們充電的補給站,一分鐘就能充滿電去跑下一單了。”外賣小哥薛勇每天都要到新就業服務中心來好幾趟。曾經于他們而言看似遙遠的紅色陣地、黨建平臺,成了如今他們心心念念的溫暖“新家園”。
“在這里,我好像有了風里來雨里去的歇腳地,有一個讓我安心的地方。”外賣員小李最近經過工友介紹,來到了服務中心。“一來就覺得很貼心,很多服務就好像是專門為我打造的,除了便利實惠的就餐、充電保障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連打籃球鍛煉身體、入工會、讀書觀影等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
黨群服務中心內的籃球場、換電站
就這樣,凝聚力的“雪球”越滾越大。如今這里剛剛試運營不到一個月,就凝聚了1200余位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