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日前,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居民區智慧社區“樣板房”建設工程已竣工,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互聯網新型智慧社區全場景可視化管理平臺”正式投用,為居民提供家門口的貼心服務。
一走進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居民區,煙感報警、智能充電樁、智慧消防、高空拋物監測等智慧要素俯拾皆是,平安的觸角延展到了社區的角角落落,安全便捷的居住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據悉,仙霞新村街道自2017年起以虹仙居民區為建設樣板,率先在上海啟動了售后公房小區的智慧社區建設,并于2018年建成了智慧社區1.0系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套“老系統”漸漸顯得力不從心。“當初的設計放在現在來看,感覺有點落后了,光監控系統就分為三套,互不統一,缺少一個一體化的平臺。另外,原先的平臺位于居民區門衛室,占地面積小,功能有限,操作起來不是很方便。在常態化管理機制上也存在欠缺,還有一定改善空間。”虹仙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章秦莉介紹道。
為了解決智慧社區1.0系統存在的問題,虹仙居民區借鑒街道城運中心“多格合一”試點思路,聯動業委會、物業、公安以及其他的信息技術公司,多次召開工作推進會,重新布局規劃場地,整合數字鏈路,破除制度壁壘,打造新型“可視化管理平臺”,不斷織密人民幸福生活的“安全網”。該平臺可以展示街道城運平臺和虹仙智慧社區各類數字化應用場景,形成立體化信息化社區治理體系,構建從發現、感知、決策、執行、督辦、反饋的全流程應用系統,真正做到“風過留聲、雁過留痕”。
社區安全是社區治理的重點,為此,虹仙居民區設立了一套完整的監控報警體系。為101個樓棟安裝智能門磁,實現長時間未關門提醒,并結合樓棟監控使用,查找問題源頭,守好群眾的“家門口”;居民區3個主要出入口均安裝圖像識別監控探頭,對標注后的重點人員進行識別,實現“一鍵報警”;在居民區6個非機動車集中停放點安裝了70個聯網的煙感報警器,一旦出現煙霧報警時,將自動向平臺和居委干部與物業保安等人員的手機發送警報;居民區共安裝了405個視頻監控,覆蓋了主要出入口、停車區、小區道路、垃圾分類站、居民樓門洞......通過各類數字化智能設備,打造全方位的“雪亮工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