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
作為健康中國建設進程的網底、基礎,持續升級、做強基層醫療體系意義重大。打造更科學、有序的分級診療體系,有助于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讓醫療服務更高效便捷,更觸手可及,更富有溫度。
作為全國最早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地區之一,今年,上海把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列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何在“頂天、立地、強腰”的申城三級醫療體系中,進一步做強基層,打造更多家門口的好醫院?社區醫療機構要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哪些政策扶持和支撐?本報記者近期深入一線采訪,今起刊發系列調查報道。
■社區醫院發展的最終目標,不是要將患者“攥在手里”,而是為了將合適的患者推薦到合適的地方,這也符合分級診療的意義
中午開始發燒,連著一夜高燒不退,白領王小姐有點熬不住“居家自我治療”了。那么,要不要去大醫院檢查一下?一想到要排隊、等候、在多窗口“折返跑”,她就感覺“腦殼更疼了”。
打開手機業主群,一頁頁往回翻,王小姐記得,有位業主發過一條消息,說家門口的打浦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有做流感檢測。于是,她抓著外套披到身上,直奔這家社區醫院。掛號、問診、抽血化驗……全程幾乎不排隊,30分鐘后,檢測結果就出來了。
入春后,甲流等呼吸道傳染病有所增加。在上海,一些市民發現,不必去擠大醫院,不少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開出了甲流等檢測項目,并配備了相關藥品。
這不是社區醫療第一次“接住”市民的就醫之急。去年12月“新十條”落地后,與發熱就診者大增幾乎同步的,是上海發熱門診的“下沉”。根據市衛健委相關數據,全市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接診的發熱患者數占全市發熱診療量的比例達到50.2%。換言之,上海超半數的市民發熱診療需求在社區得到了解決。
當流行病退潮后,社區醫療的發展是否也就此退潮?記者在一些社區醫療機構走訪、調查時發現,作為三級分級診療體系的“網底”,全市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僅在CT、藥品等配置上有升級,而且社區醫療也在謀求更大的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