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江一河”濱水空間的貫通,給市民生活休閑帶來了看得見的福祉,也讓市人大代表朱雪芹關注起“應急救援”。“蘇州河旅游水上航線開通后,我是第一批乘客。欣賞風景的同時,我也在注意兩岸救援設施的配備情況,不免有些憂慮。”
隨著蘇州河水上旅游巴士和沿岸觀光帶的開發(fā)開放,蘇河沿岸逐步呈現河道游船多、兩岸游客多、河畔垂釣多等景象,船舶碰撞、人員落水等事故風險隨之增大。“這就給消防救援能力提出新的考驗。”朱雪芹建議,相關部門在增添濱水空間配套服務設施的同時,也應構建起多方聯(lián)動的蘇州河應急救援體系,后者甚至更為迫切。
目前,蘇州河沿岸的救援設施和應急救援情況處于什么狀況,記者實地探訪。
兩岸救生設施存盲區(qū)
記者以外白渡橋為起點,沿蘇州河一路向西。站在外白渡橋上可以發(fā)現,南北岸救生圈懸掛于防汛墻外側一個看得見夠不著的尷尬位置。記者嘗試著將救生圈取下,發(fā)現根本夠不著,一旦發(fā)生緊急情況需要救人,未經受專業(yè)訓練的普通市民,可能無法快速使用配備的救生設施。
繼續(xù)向前,蘇州河沿岸每隔一段距離,岸邊護欄上會有一個安全警示牌,黃色的“當心落水”警告標志非常醒目。記者簡單做了一個記錄,這段距離近6公里的景觀步道共計設置了約31套救生設施,一套設施由一個救生圈和一根數米長的救生繩組成,平均每200米存在一處救生設施。但記者發(fā)現,兩岸救生設施的密度存在差異,側重布置于游船碼頭、親水平臺等重點區(qū)域,沿途所經過的外灘源、四行倉庫游船碼頭和兩處親水平臺,合計配備了15套救生設施,足足占了近一半數量,其他路段難免就出現一些盲區(qū)。
從河南路橋行走至浙江路橋,800米長度的景觀步道,目光所及未見明顯的救生設施。一位老人指著齊胸高的防汛墻說:“這么高的護欄,不會有人掉進河里。”然而,記者沿著南蘇州河路走至成都路橋附近,就看到對岸有人無視岸邊警示標語,翻過防汛墻,雙腳懸空,坐在防汛墻邊緣釣魚。
在接近烏鎮(zhèn)路橋的飛鳥亭親水平臺,下方的駁岸已被上漲的湖水淹沒,岸邊的防護鐵鏈就耷拉在水中。環(huán)顧四周并沒有看到救生設施,需拾級而上越過幾個臺階,才能找到一個掛在高處的救生圈。從昌平路橋至長壽路橋,這一路景觀步道也未見明顯的救生設施,防汛墻是唯一的安全保障。
繼續(xù)向西走,從中山公園到瀘定路橋這段,除了幾個碼頭配有救生圈等設備,沿途幾乎看不到什么救生設施。在靠近瀘定路橋的河邊,記者看到,有人坐在堤岸上垂釣,兩只腳蕩在空中,沒有任何圍欄。離他最近的游船碼頭,走路至少要15分鐘。一位來此散步的居民告訴記者,她曾目睹孩子玩水鞋子掉進河里的情景,“孩子想去撈鞋,要不是父母及時制止,可能也會掉進河里,而附近沒有任何救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