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上海地鐵坐過站的原因找到了”上了熱搜。有網友發帖稱“在地鐵上聚精會神聽廣播聽到的是:本次列車終點站XXX,下一站轟隆隆……we"re now at……(地鐵剎車聲)”,因為地鐵車廂內噪聲過大,聽不清晰報站聲,又找不到到站提示。根據網友反映的地鐵線路和站點,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日實地乘坐了10條地鐵線路,測量噪聲指數,并觀察相應的報站情況。
從本次小調查看,地鐵2號線存在不報站的現象;地鐵12號線、9號線的報站聲音明顯小于車廂噪聲,難以聽清;地鐵11號線的車廂噪聲峰值在測量的所有線路中最高,但由于報站聲同步加強,提示效果明顯,但雙重聲音疊加對耳朵來說是場“災難”,乘坐體驗不佳。記者還發現,舊車型的車廂實時報站設備比新車的數量少,乘客更容易錯過報站信息。
個別線路聲音過小,但語音報站時間點相對科學
5月6日15時03分左右,記者在9號線肇嘉浜路站上車。車廂內報站喇叭口并不少,以兩個列車門之間為一個單位,前后方均有4個,位于車窗或車門附近,呈蜂窩煤狀。按道理,這樣的“環繞立體聲”配備應該能確保讓乘客聽得清。
車輛開動一會兒后噪聲走高,記者仔細傾聽報站聲卻不清晰,聲音像是來自遠處。記者以為是當前車廂的喇叭故障,便再往幾個車廂走,仍然聽不清楚。終于,在湊近喇叭后,記者才確認是報站聲過于小的問題。廂門打開后,上來了幾位阿姨,七嘴八舌的聊天讓車廂熱鬧了不少,迅速覆蓋了報站聲,只聽到“you can transfer……”。
地鐵9號線一車廂內語音報站聲過小,電子顯示屏也沒有啟用。
5月8日10時17分左右,記者乘坐12號線,車輛出發后不久分貝數達到85分貝,此時只能聽到模糊的語音播報聲,無法聽清楚內容。
對于網友提到的“下一站”報站聲和“轟隆隆”重合問題,記者實測多條線路發現,概率不高,因為地鐵報站的時間點通常位于在列車出發不久后出現一次,在即將到達前又一次,中英文各一遍,且都在車速并不高、車廂內分貝值相對偏低的時候,設置相對科學。除非報站聲量特別小,其他情況下基本不會對語音報站的辨識度產生太大影響。
以10號線(南京東路至陜西南路站)為例,行駛過程中,車廂內分貝確有達到90的情況,一度蓋過了中文語音報站的前半段,但隨著列車到站降速,噪聲分貝降低迅速,乘客依然可以根據后半段英文報站,分辨到站信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