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園”由漕東路、漕東支路、漕溪路、漕東三路合圍構成,包含漕溪公園以及漕東公寓、漕溪一村2-24號雙號、漕溪二村165-174號、漕輝小區、漕溪二村30號甲乙,共37棟樓,717戶。
回首昔日
據《徐匯區志》記載,漕園發展主要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資料圖)
第一階段:初建。1954年,因肇嘉浜填沒,居住兩岸“滾地龍”的居民近3000人動遷,政府在此建造72幢毛竹結構的瓦頂平房供居住,設漕溪路市建新村一至四村,后簡稱漕溪新村。同時修筑漕東一路、漕東二路、漕東三路和漕東支路等,以利交通。片區道路初始為片彈街路面。
第二階段:翻新。1964年,簡易結構的住房破損嚴重,形成安全隱患,政府決定進行拆除改建。1965年拆除漕溪二村簡易公房,建5幢三層樓。1972年又于北一村建2幢四層樓。片區道路隨住宅翻新而改建為瀝青混凝土路面。
第三階段:擴建。20世紀80年代,又建造多棟4~6層樓,滿足居住需求。1984年,有113幢樓房,面積7.3萬平方米,居民1.5萬余人。
漕溪公園又稱曹家花園,1957年5月29日,上海市規劃局行文確定該處土地由上海市園林管理處辟為公園。1958年10月,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定名為漕溪公園。1984年,漕溪公園將公園東北方向1.89萬平方米土地并入,擴建后全園呈南北長方形狀,新辟睡蓮池、湖心亭、碧泉、四角亭等。
標注紅色區域為“漕園”
立足今朝
漕溪一村4、8、12號是3幢磚混結構的非成套老公房,建于上世紀70年代,隨著年代的更迭,各類問題接踵而至,墻皮剝落、房屋開裂滲水、過道堆物、淋雨設施簡陋等都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居民希望改造的愿望越發強烈。
區房管局、漕河涇街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方案設計、征詢簽約、搬離過渡安排等各個環節,將居民的意愿貫徹始終,在相關部門的合力下,于2022年實現100%簽約,并順利啟動搬離過渡。
在漕溪一村4、8、12號居民順利搬離后,今年該地塊又實現了階段性飛躍——完成平地,居民離搬進新家又近了一步。這塊空白的平地,將繪出居民五彩的生活,承載居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隨著漕溪一村舊改的順利推進,漕溪二村也迎來了好消息。在區房管局和漕河涇街道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漕溪二村171-174號最后一戶居民在協議書上簽字,蝸居在“小梁薄板”一個甲子有余的居民,終于擺脫了“如廁難、洗浴難、燒飯難”的煎熬。讓人驚喜的是,此次舊改從首次召集居民開情況說明會到100%簽約,僅僅用了三個星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