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
上海處于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以三甲醫院為核心的優質醫學資源高度集聚。近年來,上海通過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大力構筑“頂天立地強腰”的醫療衛生大格局,打造高質量醫療服務體系,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水平。
(相關資料圖)
頂天:疑難疾病的診斷水平持續提升
47歲的張麗(化名)右眼球不能向外看,看東西出現重影,她先后輾轉北京、廣州等多家醫院,檢查提示右側眼球外展運動障礙,診斷為右側外展神經麻痹。可是,誰是罪魁禍首,始終未有答案,歷經各種治療都不見好轉。絕望之際,張麗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神經外科救助,檢查后發現,張麗右側小腦前下動脈明顯壓迫右側外展神經,導致外展神經出現 “短路”。李世亭教授團隊采用顯微血管減壓手術,為患者修復外展神經麻痹。這一手術的成功實施,為原發性外展神經麻痹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
近年來,上海三級公立醫院立足診治急危重癥、疑難復雜疾病的功能定位,持續提升臨床技能、醫療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加快高水平醫院“一院多區”建設。
圖說:中山醫院 來源/采訪對象提供(除署名外,下同)
目前,上海已有多家醫院承擔了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則成為率先獲批立項的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
圖說:華山金垂體融合病房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依托神經疾病、傳染疾病、老年疾病的三大國家中心建設,帶動一大批學科快速發展。去年,華山醫院成立罕見病中心,建立覆蓋診療全程的醫療服務體系,開設罕見病專病門診、罕見及疑難病多學科門診、罕見病融合病房等。其實,在華山醫院,復雜疾病診療“多兵種作戰”一直是傳統,2018年,多學科合作模式再度升級,以疑難、復雜的垂體病診治為中心的“華山·金垂體”融合病房開設,多學科密切合作,醫療質量和診治效率大幅提升。
十多年前,小王被確診為重癥肌無力,長期依靠輪椅生活。2020年底,小王受邀參與華山醫院神經內科牽頭開展的國家多中心臨床藥物試驗,接受新藥治療。一年后,小王來到醫院隨訪,這是他第一次擺脫輪椅獨立行走到醫院。 “我第20次來華山醫院,從無力下樓到自己去商場,每天有一個小奇跡,現在終于把奇跡變成了日常。”他說。
輕觸屏幕,就能和醫生“面對面”;足不出戶,就能在線復診開藥;點擊手機,就能查看檢查化驗結果……在上海,“互聯網+醫療”發展迅速,遠程醫療服務全面推開,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醫體驗感。
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通過5G等新技術應用,打破醫療資源的流通性限制,將多院區、醫聯體、合作醫院的醫療資源和服務,以標準化數字化的方式映射至數字孿生平臺,實現醫療資源的高效統籌利用。通過線上互聯網醫院及導引服務機器人、智能可穿戴手環等設備應用優化醫療服務流程,縮短患者門診平均等待時間30%,有效滿足患者便捷就醫需求。
過去,由于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市區,地域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如何解決這一困難?近年來,上海堅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輻射郊區、下沉社區,逐步形成了城市醫療聯合體形態。比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加快醫聯體建設,建立了“緊密型醫聯體”“專科聯盟醫聯體”“仁濟—社區‘雙簽約’”三大不同路徑的管理模式,探索出三甲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仁濟模式”。
圖說:瑞金金山院區效果圖
6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金山院區開工儀式舉行。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僅用時182天。新建的金山院區將集門診、急診、住院、教學、科研等功能為一體,一期規劃床位400張,二期規劃床位800張,一期預計于2026年投入運營。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院長寧光表示,建成后的金山院區將立足服務金山區、服務上海南部地區、輻射長三角,為人民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