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讓”兩個字,在餐飲圈幾乎等于“雷區”??衫罾壤住€連踩兩次。結果,兩家別人甩手的熊大爺老店,到她手里三個月回本、月銷翻倍、成了區域有名的“坪效王”。她說:“我不是膽子大,是會算賬。”
舊店不舊:她把“轉讓告示”當成低價入場券
成都犀浦,龍越煕城街角,曾有一張A4紙在風中打旋——“旺鋪轉讓,價格面議”。當時,李利卻帶著眼鏡在門前站了數十分鐘:數客流、看外賣員進出的頻率、用手機秒表測紅綠燈時長。
“那天我數了一百多雙腳,只有二十余雙拐進來,說明只賣餃子吸引力不夠;可外賣員熟門熟路,證明平臺數據不差?!北藭r的李利,還在隔壁不遠處開面館。她很早就注意到這家,裝修質感上乘、室內動線無浪費、清潔工具按色分區、就連員工作業的生包區都安裝空調,“細節非常到位”。
此后,她嘗了一盤餃,一顆韭菜鮮肉餃蘸取秘制特調紅油,在嘴巴里炸開,面皮筋道,肉香四溢,她筷子一頓,知道:“就是它了!味道才是硬道理,好餃子自己會拉客!”
算了一筆賬,同商圈新鋪裝修、房租、轉讓費等至少一次性投入三四十萬。這家店很新,設備、煙道、空調全送,十幾萬轉讓費就能全盤拿下,“省下來的錢都是利潤!”隨即,李利撥通督導電話,決定接手。
“舊店不是包袱,是埋好的金礦,只要肯彎腰,就能淘到金?!?/p>
多管齊下:她把“免費粥菜”做成流量密碼
李利接手當天,第一件事便是“換芯”:在原來的“餃子云吞”基礎上,新增面食品類,拓展SKU。這一舉動,正撞進公司“彈藥庫”——總部同期推進“餃子+”戰略,門店定位更新為“以餃子云吞為單品的社區快餐店”,她的店成了第一批試點店。
第二件事便是“換臉”:拆掉原老板“餃子云吞”四字,換上新版二級門頭,明確展示新增品類,打破消費者“只賣餃子”的刻板印象,搭配滾動燈帶,百米外就能瞅見“菜單更新”的告白。
人員管理更是一張“明牌”:定期召開全員會議,明確薪資制度與管理要求,并通過親身示范,樹立服務與操作標準。如:考慮到帶娃寶媽不便取餐,要求員工“送餐到桌”;要求員工將云吞的個頭包大些,滿足顧客對性價比的追求;要求員工主動提示顧客,可自取免費小菜、泡菜與稀飯,以低成本換取實惠口碑;要求每位員工熟背產品SOP,定期抽查,確保出品穩定……并通過外賣評價、回訪來了解客人消費偏好與服務滿意度,從而精準優化運營策略。
這些看似微小的舉措,卻極大增強了用餐便利性與滿意度。門店衛生更是她絕不妥協的底線——生包間的玻璃亮到反光,打烊后甚至會舉著燈檢查廚房衛生。在李利看來,衛生不是成本,是能讓顧客把錢包放心留在桌上的“隱形招牌”。
一番操作下來,門店三個月就回了本。最新數據顯示,該店日銷上漲近80%,復購率超過60%,高于區域均值。總部也把她這樣“門頭+品類+服務”模板錄進明星加盟商案例。
信任加碼:第二家“轉讓店”再打勝仗
“第一家讓我敢干,第二家讓我更敢干?!辈痪煤?,李利又“撿漏”了第二家熊大爺轉讓鋪——萬科北路店。
在龍越煕城店的運營改造基礎上,李利又進行了“一店一策”的差異化巧思。
龍越煕城店靠近改善社區,要“品質”,她就配備寶寶椅、無線充電座,靠著“送到手”,讓消費者覺得服務值,把業績翻倍。
萬科北路店靠近普通居民區,要“實惠”,她就強調免費泡菜、熱粥無限續,靠著加大分量和打折讓利,走起薄利多銷的路子,拉升復購和滿意度,最終回本周期縮短50%。
“同樣一只餃子,同樣一碗面,換件地方就得換個思路?!蹦壳?,熊大爺總部已將該策略列為“社區店分級模型”試點樣本素材,其創造的“舊店改造”模型,也已分享和復制給多位督導、加盟商伙伴對號入座。
談及后續規劃,李利說:“別人開店找新商圈,我還是老套路——內部找‘轉租’。”她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兩家店,平均回本周期都在3-4個月,比公司平均周期快5-6個月,現金流足夠再開第三家。
餐飲沒有奇跡,只有細算。當把每一分錢花在顧客看得見、吃得到、記得住的地方,舊店就能長出金子?;蛟S,下次看到‘貼著轉讓告示’的店,會有更多人像李利一樣,不再皺眉,而是咽口水。
夜色降臨,燈光把李利的影子拉得很長,像一條通往第三家、第四家舊店的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