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江蘇路上有一家開了40多年的鈕扣店,不足10㎡的店內,有上千品類的鈕扣,從商場最新款式的大衣鈕扣,到1984年的中山裝的鈕扣;曾經輝煌一時,如今歸于平凡,卻成為老百姓生活“必需品”,有阿姨乘40多分鐘的公交來買拉鏈,附近居民稱之為“寶庫”,有年輕的夫妻來幫媽媽買鈕扣……
記者采訪之際,小店以前的經理徐民富也來到店里,在鈕扣店工作的兩代人分享了他們看到的幾十年來,小店從輝煌走向平淡,甚至一度陷入危機的變化,而不變的,是人們對于鈕扣店,對于這種街邊修補小店的需要。這才更顯出小店老板堅守的珍貴——堅守的是方寸小店,守護的是上海人持家有道的性格。
千種鈕扣,
背后是人們穿衣大變化
在不足10㎡的店鋪里卻有上千種不同樣式的鈕扣。老板周凱說,這些都是40多年一點點積累下來的。
以前人們的衣服比較簡單,鈕扣的樣式和顏色也簡單,后來人們穿衣風格越來越多樣,各式各樣的鈕扣也越來越多,小店里的鈕扣也越來越豐富了。
鈕扣和人們穿衣的變化息息相關,這上千種小小鈕扣背后,卻反應出幾十年來人們來穿衣習慣和審美的巨大變化。
這種醒獅牌999型撳鈕出現得很早,解放前人們就用上了。
相信很多上海人對這種撳鈕都很熟悉,扣上了不顯痕跡,一般用在貼身衣物,比較柔軟的布料上,不易掉落,也不會生銹。直到現在都有很多人再用。
“醒獅牌”也是曾經上海制造業的一張名片了。
關鍵詞: